第27节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胤礽,你再说一遍,皇阿玛好像没听清。” 康熙皇帝怀疑自己幻听了,女子学院是什么?他不理解,这女子和学院,会有什么关系?
  “皇阿玛,女子学院和男子学院。”
  “女学就是三姐姐和五姐姐,阿茹娜格格,或者李光地家的女儿们,马英大人家的小孙女儿,满汉蒙等各个民族家的小姑娘,一起在学院进学,系统的学习满汉蒙等各民族文化,还有《天工开物》《几何原本》这些天文地理,人文造物等知识。”
  “当然,皇阿玛可以根据贵族和平民两个阶层,先在京城建设两座女子学校。”
  “男学就是男孩子们的学堂,但不是家族制,它和国子监一样,广收天下男童,满汉蒙回等等,尤其是我们满人家的孩子们。”
  “皇阿玛,八旗子弟如果不从现在开始就严加管束,再过几年就要都被养废了,必须狠狠的对他们进行文,武两方面各种知识的培训和教导。”
  “至于军校,工校和商校,则是根据现在的国子监培养官吏的模式来的。在童学的功课完成后,根据学童们的平时表现和个人意愿,分到国子监,军校,工校商校。”
  “国子监的教学体系已经是非常完善,当然,如果能给那些读书人多加几门功课,尽量少一些只会纸上谈兵和死读书的书呆子,那就更完美了。”
  “军校就是传授如何带兵打仗和培养各种军事人才的学校。工校就是培养各种匠人和搞各种研究的地方。商校则是系统培养各种生意方面的管理人才,尤其账房这些专业人才。”
  “皇阿玛,要发展强大我们大清国,士农工商,四个阶层缺一不可,必须是齐头并进。”
  “目前的官员有些都是死读圣贤书,觉得考上了进士就几代人吃喝不愁了,实在是让人堪忧。尤其我们目前的科举考试题目,太过单一。”
  “因此儿臣觉得,今年的科举考试,除了往常的四书五经之类的题目外,可以让工部和户部根据他们的人才需要,也出几道题。”
  “通过几场这样的科举考试,从不同的方面发掘人才,让大清的各行各业的有才之士们,都能发挥出他们的才华天赋。”
  “儿臣恳请皇阿玛,让戴锌和黄履庄他们也能尽快的招收一些新人,他们那两个地方都应该要缺很多人手。”
  “皇阿玛,关于的今年的科举考试,您若是同意,让儿臣也出几道题目,好不好?”小太子说道最后这一点,自觉有点儿不好意思,所以语气稍带着点儿讨好,眼巴巴的看着康熙皇帝。
  “恩,说完了?”
  “没。” 看到康熙皇帝面无表情,无视他的恳求,小太子有点沮丧,“晚上的时候,儿臣具体的写下来给您过目。”
  ···瞪着这个最宠爱的儿子,在有些方面有些时候很是呆呆的儿子,康熙皇帝是不停的运气深呼吸。
  梁九功那个老奴才眼见不对,已经机灵的跑到门口站岗了,他想找个人踹几脚出出气都没有。只好在御书房疾步走了两圈,强迫自己压下心里的震惊和愤怒。
  “这是必须的嘛?”
  胤礽眼见皇阿玛对于他的提议反应那么大,很是不安,低着头,双手不自觉的搓着衣角。
  听到康熙皇帝的问话,先是一愣,好在是难得的机灵一回,明白了康熙皇帝的问话意思。
  他的皇阿玛在问,为了大清不再有阿茹娜格格所说的那个结局,做这些事情是必须的吗?
  鼓起勇气,胤礽诚恳的回话:“工校和军校这两个学校是必须的。商校是因为儿臣想着,以目前大清的发展情况,商人们和他们生意上的事情尤其是国家之间的生意,将来也会需要在各方面加强管理。”
  “至于女子学院,则是带着儿臣的私心。”
  “儿臣想让这大清的女子都可以过得更舒坦一点儿,想让她们自己意识到,裹脚是对她们自己及其不公平的一种行为。想着两位姐姐将来若是有什么本事或者特殊天分,就可以靠自己生活,而不是只有嫁去蒙古,才能为大清的安稳出力。”
  “万一那?皇阿玛,万一这些女子当中的哪一个有着和戴锌或者黄履庄一样的天分那?”
  “现在是各个地方都人才急缺却又非常难得,尤其是戴锌和黄履庄这样的顶尖人才。皇阿玛,天分这东西,是天生的,它是不分男子和女子的。”
  “而且,书上都说女子对于家里的男子和孩子们有着很大的影响。如果先把大清的女子都给教育好了,也能间接的教育好男子和后代子孙啊。”
  “将来,就算姐姐们还是要为了大清远嫁,儿臣也希望她们可以照顾好自己。多学点儿四书五经,骑马射箭,多一些胆气和见识,多一些处得来的好友,尤其是蒙古那边来京城女子学院进学的贵族女儿们,总是比天天在家里绣花背《女戒》要好得多。”
  “儿臣不想哪位姐姐将来连要见姐夫一面,都会觉得不好意思,还要花银子打点嬷嬷们去安排。” 小太子说到这句话的时候心里也难过起来,他不想疼爱他的这两位姐姐,将来都和历史书上记载的那样,不光都是青年夭折,而且还都是郁郁而终。
  “儿臣想让阿茹娜格格主持有关服装和爱护环境趣事的邸报,也是觉得她应该会喜欢。”
  上辈子作为大清储君的阿茹娜格格,应该是喜欢出来给大清的强大做点儿事情,而不是被困在家里和姐姐们一样天天绣荷包吧?
  “想的还挺周全。阿茹娜你就不用操心了,她是不会远嫁的。” 康熙皇帝想起心里的那个计划,难免的又多了一层担忧。儿子又呆又心软,将来能压制的了性子乖张的阿茹娜吗?
  “在今年的科举考试中加几道试题的事情,皇阿玛会和大臣们商议,酌情安排。戴锌和黄履庄那儿缺人手以及培养新人的事情,皇阿玛已经在考虑了。至于国子监和男学尤是工军商这三个学院的事情,皇阿玛需要好好想想。”
  “胤礽啊,你是看不得皇阿玛哪天清闲一会儿,一天天的就知道给皇阿玛找事情做。天色不早了,赶紧的回你的毓庆宫去吧。记得晚上练字不要太久。” 康熙皇帝开口让小太子走人,他需要一个人静静的待会儿。
  第54章 火器34
  内心惴惴不安的胤礽见此刻的康熙皇帝确实是不想搭理他, 只好怀揣着对自家皇阿玛的担忧和愧疚规矩的行礼告退。
  小太子自问,他是不是对于皇阿玛要求太高了?毕竟皇阿玛自幼受到的教育就是要防备汉人夺权, 让满清坐稳天下,永享皇家尊荣。
  可是随着父子感情加深, 他实在是不想看到自家皇阿玛天天的,在“满汉有别”这些狭隘思想上纠结自苦,无奈不安的徘徊在天下万民和八旗子弟之间。
  胤礽想让他的皇阿玛像大唐的唐太宗那样,不分种族的广纳天下有识之士,把各个民族和乐融洽的安排好,亲如一家的生活在这片土地上。
  小太子走后,康熙皇帝重重的坐回椅子上, 独自面对这突然间变得冷冷清清的御书房,内心充斥着气愤,伤心, 愧疚,庆幸, 欣慰等等各种感受。它们交织在一起, 汹涌翻腾着, 可谓是酸甜苦辣咸五味俱全。
  作为一个已经夭折了很多孩子的皇阿玛,康熙皇帝对于现在已经长成的所有子女,都是精心谨慎的呵护着的, 生怕他们哪一个出了点神什么意外,就站不住了。
  他也知道皇家格格只身一人远嫁蒙古,很难能再见到父母亲人一面, 人生地不熟加上水土不服,日子当然是会过得艰难些。他以前就有计划过,让他的女儿们长到二十岁左右再嫁人,想着到二十岁了,女儿们都应该可以很好的照顾好自己了。
  可是他万万没有想到,他会从太子的口中听到这样的“历史”,他的姐姐要见姐夫,还要花钱打点陪嫁的嬷嬷们。
  金尊玉贵,千娇百宠养大的格格们,为了大清的安稳远嫁蒙古,居然会受到自家陪嫁嬷嬷的欺凌勒索。
  康熙皇帝的心跟到刀割的一样,一顿一顿的疼。
  他甚至想到了,在原来的历史上,没有现在的新式火器,他又急需蒙古各位台吉们的帮助的时候,哪怕是他知道了女儿们过得很辛苦,也会为了大清国打落牙齿和血吞的忍着。
  他那活泼可爱的三格格,温柔可亲的五格格,还有一团粉嫩的还在吃奶的六格格,都对他这个皇阿玛满心满眼的濡慕崇拜,可是他却没有想过让她们避免远嫁蒙古的孤苦。
  总想着皇祖母所说的“满蒙一家亲”,却忽视了皇父当年一直坚持的“满汉一家亲”。
  没有皇祖母就没有今天的康熙皇帝,没有皇父就没有玄烨,最寄予厚望的儿子却又念着天下万民一体,恳求他一视同仁。
  皇父,您在天有灵,知道在您那太子孙儿的心里,这天下的老百姓都一个样儿,不管老少好赖,不分男女种族,都是这大清国的子民,要被同等的对待,皇父您是会非常气愤还是会非常欣慰?
  说起来,太子的性格在一些地方,还真是特别的像您老人家。
  其实儿臣是很气愤的,既气愤于太子为了大清国的强大,没去顾忌满人相对于汉人在人口基数上和历史文化传承上的劣势地位,又气愤于自己的内心深处对于太子这番话的认同。
  因为儿臣就是再怎么对我们满人偏爱,也无法忽视那些每天辛苦勤劳的种地上工,按时缴纳赋税供养着皇家荣华富贵的百姓们。
  二百年后,当东西方战争在各国全面打起来的时候,不说“倾巢之下,焉有完卵?” 就算他现在因为知道了历史,可以提前把八旗子弟的未来安危都给安排好,又如何?
  扪心自问,在他有能力又知情的情况下,他能心安理得的,问心无愧的一边接受这天下万民的供奉,一边对他们的处境置之不理吗?
  他,不能。
  虽然他也觉得有负于爱新觉罗家的列祖列宗,有负于这满清八旗子弟们,可是他清楚的知道自己,不能。
  当年他从皇父手里接过了皇帝的位子,做了这天下的主子,这大清国的一草一木,一鸟一虫,就不光是属于这大清老百姓自己的责任,他们也是属于儿臣的责任。
  这些年,他除了鳌拜掌权朝野,又打败三藩安定天下,也当能敞开胸怀,接纳这天下所有的大清子民们。
  对于满清,他所能做到的,就是把所有的八旗子弟,不管是在这京城的,还是在东北老家的,哪怕是包衣家的孩子们,都好好的培养,严加管教。
  给予他们更多的机会,更多的资源,让他们在未来和汉人平分秋色,不让汉人一家独大。
  不能再让他们每天不学无术,混吃等死的斗鸡遛鸟逛大街了。
  皇父啊,您的太子孙儿都说这些京城的八旗子弟快要被养废了。儿臣会用心的教育他们,让他们把我们满人的风俗习惯,语言文字好好的传承给后世子孙,不被汉家文化彻底同化。
  康熙皇帝心里预感到了,如果按照小太子所说的发展下去,大清确实会很强大,威震四邻。
  但是那将不会再是满人的大清国了,那将会是这天下所有老百姓的大清国,是满汉蒙回壮各个民族的大清国。
  在心里对皇父和列祖列宗们愧疚万分的康熙皇帝,又想起儿时皇父对于他和兄弟们的不理不睬,还有皇父临终时那不甘心的却又颓丧的心如死灰的眼神,心里更是悲痛。
  他做的再好或者再坏,皇父或许根本就不会关心了吧?
  皇父,儿臣现在也有了众多儿女,也有了最宠爱的儿子,儿臣理解了您当年的那份偏宠的心情。但是儿臣也尽力的在做好每一个子女眼中的皇阿玛。
  萨满大神厚待儿臣,赐给了儿臣如此佳儿。他的心大可以装得下这个天下,小可以容得下兄弟姐妹。
  儿臣相信,只要有太子在,百年后儿臣可以放心的去见您。太子会尽心尽力的扶持着他的兄弟姐妹,就像现在的儿臣和大哥,五弟他们一样兄友弟恭,互帮互助。
  不会再重复阿茹娜所说的那些兄弟相杀,骨肉相残的惨剧。
  爱新觉罗·玄烨在此恳请列祖列宗们,你们在天有灵,保佑玄烨的胤礽太子,平平安安,健健康康的长大成人。
  小太子并不知道他的皇阿玛在他离开之后已经想通了,而且还为着他的身体状况,诚心的祈求列祖列宗保佑他。
  他练了一会儿大字,又练习了几遍心法,终于平静心情,把后世两千多年的学院教育体系再在脑海中总体分析一遍,就提笔书写,整理出来了一份,大清第一个女子学院的学院宗旨和学员守则以及教学规划书。
  避开士大夫们垄断霸占的官僚体系,女子学院主要教授学员们三点,第一,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礼仪礼节,衣食住行,等等,提倡各民族互相尊重,多多理解和交流等等。
  第二,华夏和西方国家现有的医学药理,天文地理,算术几何等等,培养各方面的专业人才,尤其是东西方医学这一块,小太子认为这个最适合目前大清的女子做工。
  为此胤礽还专门参考后世医学院的模式,写了一份非常详细具体的说明,着重培养大清的女大夫们,尤其是女子生产这一方面。
  皇阿玛带他去巩华城看望皇母的时候,经常和他念叨着,他的亲额娘从怀着他三四个月就开始,每天定好规矩给他念四书五经,骑马射箭的文章。
  元皇后和皇阿玛都曾经是那么样的开心,期盼着他们的这个孩子可以既聪明又健壮,文武双全,长大后再娶个福晋给他们生个聪明伶俐的孙儿。
  可惜,小太子在心里叹了一口气。原身已经去世了,哪怕是阿茹娜格格,也不是这个世界原来的保成了。
  每次去巩华城,小太子看着皇阿玛那个絮絮叨叨,事无巨细的诉说的模样,就感到非常难过。
  当初皇阿玛给原身取名“保成”,那是给予了多大的希望和祈求。可是他现在所能做的,也就只有让生产之事不再是大清女子的“鬼门关”,尽量不再有难产。
  第三,也就是最重要的一点,编写新的教材,书籍,潜移默化的影响她们,给她们自信和鼓励。让她们打开这一千多年来思想被男权社会奴役的枷锁,正视她们自身的能力和付出,积极的争取属于她们自己的权益。
  大致的教学宗旨就是这些,当然还有很多细节条款要补上去,可是看着自鸣钟,马上到子时了,胤礽就速度的梳洗就寝。
  第二天用过早膳,在书房把二十世界常用于治理煤炭污染,清洁空气的旋风除尘器和水膜除尘器的结构图画了出来。让魏忠小总管务必亲自送到黄履庄的手里,让黄先生先带着人研究研究,。
  胤礽今天要做的事情还蛮多,先去看看四阿哥胤禛,再和四弟一起去看看五弟,给皇太后请安,然后一起去给太皇太后请安。还要到太医院孙老御医那里看看,做做实验试试,最后才是去玩具处。等他到玩具处的时候,估计是晚膳后了要。
  “孙御医,孤已经让玻璃处研制玻璃烧杯,青蒿在玻璃烧杯中被加热,蒸馏提取精油,看起来会更加的直观。”
  “太子殿下,微臣这几天有其他更为紧急的事情,青蒿实验就暂停了。您说的玻璃烧杯,微臣可以想象的出,必定是方便很多,用处很大。”
  孙老御医对于太子殿下如此关注青蒿实验,有点儿愧疚不安。可是想到太子殿下的身体,却又觉得值得。
  身为一名臣子,当然是以大清太子殿下的身体安康为要。
  “无妨,孙老御医且和孤说一说,现在实验有了哪些进展?”小太子摆摆手,有急事当然是先处理急事。
  “太子殿下,微臣和太医院的同僚们把青蒿加热提取,找疟病病人服用,发现确实是有效果,大家伙儿都很激动。可是收效却是甚微。需要做进一步研究如何加大剂量。” 孙老御医和参与实验的所有太医们确实都是非常激动。
  研究出能彻底治疗疟病的药物,不说青史留名,百姓敬仰,光是想到将来用青蒿去救治无数的疟病病人,身为一名心怀慈悲心肠的大夫,那也是足以不负此生了。
  “孤大概知道了,意思是青蒿确实有效果,但是只能稍微克制,不能治愈,是因为剂量不够大的问题。这些都是实验工具?孤来试试。” 胤礽说着就要亲自动手,为此他今天专门穿了利索的窄袖衣服。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