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4节
毕竟这次的实验过程中4685Λ超子是先一步消失的,并非像当初那般直接与孤点粒子对撞。
交互作用的量级远不如潘院士他们第一次实验时那么高,持续时间自然就会长一点。
而从他汇报情况到徐云做出指示、叶莹莹输入口令、温度下降的所有环节,耗时大概在……
10秒前后。
也就是说……
被冻结的孤点粒子,这时候其实已经开始衰变了。
众所周知。
当一个粒子衰变后。
它的末态虽然带着动量。
但如果从相对初态粒子的静止坐标系里看,末态粒子的能量和,就是初态粒子的质量。
因此在计算末态粒子不变质量时,会在末态粒子质量这里有个delta函数。
同时呢。
由于初态粒子是不稳定的,根据量子力学的原理,不稳定粒子会有一个“宽度”——半宽度的倒数即是其寿命。
所以在技术手段上,可以根据这个情况做出不变质量-事例数的二维图,然后通过明显的峰来判断粒子是否处于基态。
因此很快。
项目组便开始了相关检测。
“喷注进行中,树图阶已经传输到主操作端了!”
“高能光子结果不太明显,不变质量分布似乎没啥规律……”
“没关系,这是正常的,毕竟孤点粒子本身就没有静质量定义嘛,我们的设备精度测不出来那些数据不算意外——话说高能mu子的结果怎么样?”
“费曼图已经出了,性质上有些类似共线发散,也就是非常靠近某个末态性状。”
“徐博士,重构硬散射过程的图表我也发给你了……”
“徐博士,外卖大概还有一个小时会送到……”
各种各样的信息,慢慢的规律到了操作台。
所有人都在专心致志的负责着自己的工作,将各项数据收集、录入、计算。
徐云和陆朝阳也没干看着,也都亲自下场处理着各项数据。
就这样。
时间一分一秒的缓缓流逝。
……
两个小时后。
徐云和陆朝阳面前的显像屏上,赫然显示着一张有些古怪的图像:
图像的内容是类似丘陵一般有些起伏的3d模型,其中大部分区域虽然有凸起有凹陷,但幅度都相对较小。
唯独最左边的区域例外。
只见此时此刻。
最左侧的区域中,有着一根如同擎天柱般直直耸立的凸起,画风极其异常。
其他起伏区域在它面前,犹如普通人类站在迪迦的身边般渺小。
仿佛……
所有的东西都累加在了这里一样。
看着这幅图像。
徐云不由与陆朝阳对视一眼,二者眼中同时闪过一丝喜色,轻呼出了一口气。
随后陆朝阳主动让开半个身位走到一旁,同时对徐云投了个眼神,说道:
“小徐,这事儿你来说吧。”
徐云心知陆朝阳这是在给自己造势的机会,便客气的朝他点了点头。
接着他转头看向台下众人,沉默片刻,说道:
“各位,请安静一下。”
台下顿时落针可闻。
徐云胸口微微鼓起,深吸一口气,说:
“现在……我正式宣布,在大家的不懈努力下,我们已经成功完成了孤点粒子的基态化处理!”
“考虑到孤点粒子的特殊性,目前应该还没有其他小组与我们在同个赛道上进行竞争。”
“所以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这也是整个物理学界内对孤点粒子基态化的……”
“首破!”
随着徐云这番话的出口。
现场的气氛微微一凝,旋即便爆发出了一阵欢呼声与掌声:
“芜湖~徐神牛批!!!”
“乌拉!”
“欧耶,首破!!!!”
这股氛围可不是众人为给徐云捧场而刻意装出来的姿态,而是反馈了他们内心真实的想法。
毕竟一来这是众人共同努力的结果,也是项目组的开门红。
从玄学角度来说,无疑算是一个极佳的好彩头。
二来嘛……
也有个很现实的原因。
那就是随着孤点粒子基态化的首破,即便项目组接下来没有任何成果产出,他们都稳稳的可以混到一篇中科院二区起步的期刊二作。
没错,二区起步。
如果运气足够好……
甚至可能更高!
这可不是臆想,而是有现实数据支撑的。
截止到2022年。
物理学界观测到ψ高度震荡的粒子/准粒子只有18种。
最早的是1995年的铷,最近的是2011年的激子。
这18种微粒除了锶登上了《advances in physics-x》、钙登上了《scipost physics》这两篇中科院二区期刊之外。
其他16种全上了一区期刊——其中还不乏cns那档的究极高峰。
所以如果单独讨论徐云他们今天的实验成果,一区期刊其实都不存在所谓运气好能上的说法,而是保底的囊中之物。
只是……
别忘了。
潘院士和赵政国那边发现孤点粒子的论文还没发呢。
等时机合适。
他们必然会带着徐云为共同作者,发表一篇描述孤点粒子的论文。
那是一篇必然能上cns期刊的成果,势必将引起很大的讨论度。
如此一来……
单纯孤点粒子的基态化技术就可能会被视为衍生研究,自动的下滑了一档了。
就像两支参加英雄联盟s赛的队伍,一支突破历史进入了四强,另一支则拿了冠军。
四强队伍虽然创造了最好成绩,但在冠军面前,热度必然要被分走一大半。
徐云他们此时面临的就差不多是这么个情况。
但即便如此,项目组上一区的几率也不会低于……
40%!
如此一来,众人怎能不欣喜?
第361章 永乐大典的消息(上)
实话实说。
对于绝大多数苦逼的硕博研究生而言。
单独的一篇二区二作论文,对他们的研究生生涯来说不一定有多重要。
比如有些牛批教授实验室招人的要求甚至是博士期间有三篇二区一作成果,遑论二作这种次席了。
但同样。
你说二区二作有多廉价,那倒也不至于。
很多时候可能肝了好几个月,最后只获得了一个三作,或者就是三区的二作署名。
二区和三区,二作与三作,一字之差,犹如天堑。
尤其是在已经有了一定成绩的情况下,一篇二区二作的价值往往还会更高。
如果期刊能再提一档,从二区变成一区……
虽然每个院校的规则不同,但大多数对于一区二作的作者,在综合测评时普遍都可以加到十分左右——而普通期刊的一作综合测评只会加一分到二分。
交互作用的量级远不如潘院士他们第一次实验时那么高,持续时间自然就会长一点。
而从他汇报情况到徐云做出指示、叶莹莹输入口令、温度下降的所有环节,耗时大概在……
10秒前后。
也就是说……
被冻结的孤点粒子,这时候其实已经开始衰变了。
众所周知。
当一个粒子衰变后。
它的末态虽然带着动量。
但如果从相对初态粒子的静止坐标系里看,末态粒子的能量和,就是初态粒子的质量。
因此在计算末态粒子不变质量时,会在末态粒子质量这里有个delta函数。
同时呢。
由于初态粒子是不稳定的,根据量子力学的原理,不稳定粒子会有一个“宽度”——半宽度的倒数即是其寿命。
所以在技术手段上,可以根据这个情况做出不变质量-事例数的二维图,然后通过明显的峰来判断粒子是否处于基态。
因此很快。
项目组便开始了相关检测。
“喷注进行中,树图阶已经传输到主操作端了!”
“高能光子结果不太明显,不变质量分布似乎没啥规律……”
“没关系,这是正常的,毕竟孤点粒子本身就没有静质量定义嘛,我们的设备精度测不出来那些数据不算意外——话说高能mu子的结果怎么样?”
“费曼图已经出了,性质上有些类似共线发散,也就是非常靠近某个末态性状。”
“徐博士,重构硬散射过程的图表我也发给你了……”
“徐博士,外卖大概还有一个小时会送到……”
各种各样的信息,慢慢的规律到了操作台。
所有人都在专心致志的负责着自己的工作,将各项数据收集、录入、计算。
徐云和陆朝阳也没干看着,也都亲自下场处理着各项数据。
就这样。
时间一分一秒的缓缓流逝。
……
两个小时后。
徐云和陆朝阳面前的显像屏上,赫然显示着一张有些古怪的图像:
图像的内容是类似丘陵一般有些起伏的3d模型,其中大部分区域虽然有凸起有凹陷,但幅度都相对较小。
唯独最左边的区域例外。
只见此时此刻。
最左侧的区域中,有着一根如同擎天柱般直直耸立的凸起,画风极其异常。
其他起伏区域在它面前,犹如普通人类站在迪迦的身边般渺小。
仿佛……
所有的东西都累加在了这里一样。
看着这幅图像。
徐云不由与陆朝阳对视一眼,二者眼中同时闪过一丝喜色,轻呼出了一口气。
随后陆朝阳主动让开半个身位走到一旁,同时对徐云投了个眼神,说道:
“小徐,这事儿你来说吧。”
徐云心知陆朝阳这是在给自己造势的机会,便客气的朝他点了点头。
接着他转头看向台下众人,沉默片刻,说道:
“各位,请安静一下。”
台下顿时落针可闻。
徐云胸口微微鼓起,深吸一口气,说:
“现在……我正式宣布,在大家的不懈努力下,我们已经成功完成了孤点粒子的基态化处理!”
“考虑到孤点粒子的特殊性,目前应该还没有其他小组与我们在同个赛道上进行竞争。”
“所以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这也是整个物理学界内对孤点粒子基态化的……”
“首破!”
随着徐云这番话的出口。
现场的气氛微微一凝,旋即便爆发出了一阵欢呼声与掌声:
“芜湖~徐神牛批!!!”
“乌拉!”
“欧耶,首破!!!!”
这股氛围可不是众人为给徐云捧场而刻意装出来的姿态,而是反馈了他们内心真实的想法。
毕竟一来这是众人共同努力的结果,也是项目组的开门红。
从玄学角度来说,无疑算是一个极佳的好彩头。
二来嘛……
也有个很现实的原因。
那就是随着孤点粒子基态化的首破,即便项目组接下来没有任何成果产出,他们都稳稳的可以混到一篇中科院二区起步的期刊二作。
没错,二区起步。
如果运气足够好……
甚至可能更高!
这可不是臆想,而是有现实数据支撑的。
截止到2022年。
物理学界观测到ψ高度震荡的粒子/准粒子只有18种。
最早的是1995年的铷,最近的是2011年的激子。
这18种微粒除了锶登上了《advances in physics-x》、钙登上了《scipost physics》这两篇中科院二区期刊之外。
其他16种全上了一区期刊——其中还不乏cns那档的究极高峰。
所以如果单独讨论徐云他们今天的实验成果,一区期刊其实都不存在所谓运气好能上的说法,而是保底的囊中之物。
只是……
别忘了。
潘院士和赵政国那边发现孤点粒子的论文还没发呢。
等时机合适。
他们必然会带着徐云为共同作者,发表一篇描述孤点粒子的论文。
那是一篇必然能上cns期刊的成果,势必将引起很大的讨论度。
如此一来……
单纯孤点粒子的基态化技术就可能会被视为衍生研究,自动的下滑了一档了。
就像两支参加英雄联盟s赛的队伍,一支突破历史进入了四强,另一支则拿了冠军。
四强队伍虽然创造了最好成绩,但在冠军面前,热度必然要被分走一大半。
徐云他们此时面临的就差不多是这么个情况。
但即便如此,项目组上一区的几率也不会低于……
40%!
如此一来,众人怎能不欣喜?
第361章 永乐大典的消息(上)
实话实说。
对于绝大多数苦逼的硕博研究生而言。
单独的一篇二区二作论文,对他们的研究生生涯来说不一定有多重要。
比如有些牛批教授实验室招人的要求甚至是博士期间有三篇二区一作成果,遑论二作这种次席了。
但同样。
你说二区二作有多廉价,那倒也不至于。
很多时候可能肝了好几个月,最后只获得了一个三作,或者就是三区的二作署名。
二区和三区,二作与三作,一字之差,犹如天堑。
尤其是在已经有了一定成绩的情况下,一篇二区二作的价值往往还会更高。
如果期刊能再提一档,从二区变成一区……
虽然每个院校的规则不同,但大多数对于一区二作的作者,在综合测评时普遍都可以加到十分左右——而普通期刊的一作综合测评只会加一分到二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