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章 科学研究制度化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黑板与粉笔已经被朱由校着人搞了出来,不过在这个大家还习惯毛笔的时代,还没有得到推广,但在军械司和皇家工程院以及皇家科学院已经成了司空见惯的事。
  皇家科学院的会议大厅内,正中央的墙壁上就是一泥瓦匠根据朱由校的建议粉刷成的黑板。
  而朱由校此时则拿着碳酸钙和烧石膏为主要成分制造的粉笔在黑板上写下了“膛线”、“机床”等字眼,并一边根据自己近日自学的理解,以一种大明这些科学工作者们能听懂的方式给他们讲解着。
  而在他面前的长条桌上则就是供他讲解的实物对比,通过系统购得的米涅步枪和一可以进行精密加工的镗床。
  朱由校没有告诉他们这些违时代产品的来历,已经习惯了皇帝陛下总是拿出一些令人惊讶的物事的大臣们也没多问,都只是耐心的听着陛下的讲解。
  从什么是火绳枪到什么是燧发枪,再到现在被陛下取名为米涅的线膛枪,通过朱由校的讲授以及各类资料辅助,大明的这些科学工作者也开始逐步掌握了新的知识,甚至有毕懋康等已经学会了看简体字去自学,而不是等着得到陛下朱由校给他们翻译后的资料。
  因为是陛下亲自讲解,所以这也就成了皇家科学院最高层次的课堂,能坐在大堂内的几乎就是大明现在自然科学领域的领跑者以及一些已经具备了基本的文化知识基础的成熟老工匠。
  按照现在的官方说法,得到了由陛下钦封的翰林院官衔的皇家科学院或皇家工程院的院士或者是军械司的技术总负责人才能听到陛下的课,成为天子门生。
  现在的皇家科学院和皇家工程院以及军械司们已经有了一整套的技术人才培养体系。
  首先,工部和内宫监会有专门的机构去各地招揽工匠进京,或者直接从民间招手学徒,招来后就进行扫盲。
  扫盲的教师自然是各地请来的童生或老生员。
  这些人虽然不见得学识渊博,但教会这些人识几个字自然也不能,而且为了让这些加快这些技术后备人才的识字进程,朱由校命负责此事的官员们以一月之内教得多少人识字为考核标准来决定这些老童生或老生员的薪酬高低。
  除此之外,朱由校还让翰林院的官员编撰了一部常用字的字典《天启字典》。
  此字典约莫不过千来字,而扫盲成功与否的标准就是能否认识《天启字典》上所有的字。
  认得字后的工匠们会根据其各自的技艺被分配进军械司各局或皇家工程院各个实验室进行助理工作,由老工匠带头。
  而学徒们则有时候需要派出专门的老工匠来进行技艺传授。
  由于陛下已经废除匠籍制度且明确规定必须服从朝廷规定将家传技艺传授于朝廷指定的学徒,不准藏私,因而一些老匠人也不得不倾囊相教,当然朝廷也会给予补贴。
  学徒或工匠一旦能独立完成某项技艺就可以进入皇家科学院深造,去选听徐光启、宋应星等大佬或者皇帝陛下朱由校的授课。
  结业者并掌握有核心技艺者会成为院士。
  成为院士后就可以直接上折子给皇帝陛下朱由校申请拨款进行某类新事物的研发。
  当然折子上奏时还得抄送给徐光启。
  一旦陛下朱批同意,徐光启附属签名,任何一个院士就可以从工部这里得到一千到一万两甚至高达十万两不等的课题款项。
  一个皇家科学院或者皇家工程院的院士一旦申请到丰厚的课题款项后会牵头组织各类工匠去完成这个项目的研发。
  而且一般而言,款项的钱都是比实际研发的钱多得多的,也因此,很多院士都想申请得到课题款项,毕竟这样既可以得到丰厚的奖赏甚至是加官进爵,还能发家致富。
  但不是每一个人都能随随便便的能想出一个很好的创意来。
  更何况还是一些以前根本就没把这些所谓的技术创新当回事,完全搞日积月累的经验去改进工艺的古人们。
  因而,朱由校的课堂内容就成了最大的技术创新的灵感源泉。
  这也是很多人都想来听陛下讲课的原因,因为陛下每抛出一个新的事物,就意味着一个新的发财机会。
  如果你听懂了或者记住了,且回去后做了实验或者感觉自己能够实现陛下所说的设想,你就可以写折子申请了。
  等工部和皇家科学院或者皇家工程院的官员们合计你这个项目需要多少钱后就会给你发通知并提前发放你一半的资金。
  以前就是琉璃匠的老工匠陈癞头现在就承担了这样的一个课题,就是要制造出陛下摆在皇家工程院的那种大面镜子来。
  因为是皇帝陛下和皇家工程院的宋老爷都很重视的课题,所以老工匠申请的过程也很容易,不到四五天就给批了下来,而且还拨给了他不少的银两。
  当然陈癞头申请之前也做了不少准备,作为一个在宫廷里做了几十年的老琉璃匠,他现在也算知道了琉璃和陛下展示的玻璃都是二氧化硅为主要成分组成的,只是琉璃参杂了铁等杂质导致了不及玻璃那么透明而已。
  而镀在镜子后面的那层薄膜敢情也是银,只是那镜子背面的银却扣不下来,色泽也不同。
  陈癞头曾经想过把银箔打得很薄然后贴在玻璃后面,为此他还专门花高价从西洋人手里买了块玻璃回来,结果很失望。
  陈癞头爷没有灰心,他先按照陛下给的资料去找了被陛下称作石英砂和纯烧碱的东西来造出了绿色的玻璃。
  接着,他又和几个自己课题组的工匠们去了京畿附近的锰矿场寻找到了二氧化锰,然后进行了长达一个月的实验,总算是把透明玻璃给弄了出来。
  但这还只是完成了一半,陈癞头为了在玻璃后面镀层银膜,硬是钻进了皇家工程院的图书室住了近半月。
  以前从来都是敬文字而远之的他如今也成了老学究,口里念叨着的不是银就是铁什么的,不知道的还以为他是穿越过来的。
  朱由校知道后,甚至还亲自召见了陈癞头和他的团队,且朱由校还亲自指导他们该如何用硝酸银和氨水制得银氨溶液,并用葡萄糖水还原氨水做银镜。
  最终没多久,陈癞头就为朱由校上呈了一面大明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银镜,而且这面银镜足有三尺长,一尺宽,在大块玻璃制造比较有难度的这个时代,陈癞头的团队攻克了这个难题。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