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嫡子 第371节
陈胜立马抬头应了一声:“来了来了。”
回了话之后,陈胜看向众人:“都快去码头上,记住我说的话!”
众人连连点头:“晓得那些话不能在外面说。”
说着,这些人便缩着脑袋,双手揣在兜里,顶着风雪出了草棚。
等到所有人都出去之后,陈胜这才转过身,看着已经爬起来的陈三虎:“今天的事情办的不错,回头记得去庙里领了钱,偷偷的藏起来,等过上些日子再拿出来用。”
陈三虎点点头,冷笑一声:“你说他们会信吗?”
陈胜伸手对着陈三虎的脑袋拍了一下:“你管他们信不信,只要咱们给事情办了,能拿到钱就行了。”
陈三虎嘿嘿一笑:“等这件事情办好拿到钱,我就托亲戚,给咱们运作到去交趾道的名单里面,带着家里人带着钱,到南边买上几块地过上快活日子。”
陈胜这时候也露出了掩不住的笑容:“走吧,去码头上。”
……
入寒月,越十日。
在应天城皇城大内,拥有着无数重峦殿宇的皇宫里,有这么一片建筑,显得很不起眼。
进了午门,往前是内五龙桥和奉天门,穿过奉天门就是奉天殿。
而若是进了午门,不再往里走,而是转向东边,穿过左顺门,北边就是文华殿和更后面作为东宫的慈庆宫。
有文华殿和东宫在,整个左顺门后的其他建筑就显得不那么惹人注目了。
只不过,在文华殿正南面,却也有着一排就靠着皇宫宫墙建造的宫殿和屋舍。
从东边的东华门开始数起,分别是古今经籍库、香库、内承运库、文渊阁。
此刻的文渊阁里,香碳被烧的通红,传递着一丝丝的暖意。
然而,聚集在文渊阁里的大明六部三法司各寺衙门堂官,却是有些坐立不安,甚至只觉得一股股的寒意从脚底、心底升起。
文华殿行走、翰林学士解缙,此刻正手捧着一份奏章,站在诸官前,面对着坐在百官前面的太孙。
“以上,凡直隶、浙江、江西、湖广,沿长江两岸府县,目下皆大雪连绵。”
“山东、河南三司奏报送到,言明两道今冬严寒,却并无落雪,民间有谣言生,言此乃地有害,则天灾降。”
“山东都指挥使司奏报,山东道境内似有白莲教贼人出没,问奏朝廷,能否抽调淮安、徐州、开封、大名等地卫所配合山东都司严查地方。”
“九江府奏报,百姓屋舍为大雪压垮,现今只能居于府县之城,望朝廷尽快调拨粮草钱钞赈济。”
“武昌府奏报,调请粮草赈济。”
“徽州府奏报,黄山有大雪崩塌,掩埋村落无数,百姓哀嚎,请朝廷赈济。”
一项项从地方呈奏入京,被解缙总结出来的有关洪武二十七年长江两岸雪情的内容,被他一一报了出来。
这一条条的请求朝廷赈济的奏章,就像是一座座的大山压在在场百官的身上,不少人脸色艰难的吞咽着嘴里的唾沫。
朱允熥靠在圈椅上,静静的注视着这些朝臣们:“都听到了?臣民不知上苍之威,以为在南方当官就不会遇上大雪生灾了吗?洪武二十四年浙江道雪灾的事情,难道都忘了?”
这话让人有些摸不清,到底是在骂地方上那些官府,还是在骂文渊阁里的人。
翟善目光转了转,便拱手道:“幸得太孙贤明,及时调拨钱粮煤炭,解地方之危,救百姓苦难。”
文官扛把子开了口,其余人便纷纷应声附和:“太孙贤明。”
朱允熥悄无声息的撇撇嘴,目光看向低着头的兵部尚书茹瑺:“应天城现在还留有多少京军?”
被点了名的茹瑺,抬起头看向太孙。
距离今冬南方的第一场降雪,已经过去了大半个月的时间,二十来天里拢共只有那么五六天没有下雪。
所有人都看清楚了,今年这雪怕是难停下来了的。
卫戍在应天城内外的十多万京军,也终于是被全体调动了起来。
而正是因此,沐英等军中功勋武将们,如当初在通政使司衙门的承诺一样,统统都登上了应天城各处城墙坐镇,护卫京师。
茹瑺拱手,沉声开口:“今日一早,一万京军官兵,已于龙湾码头登船,顺游而下往杭州府仓调运粮草。现今,应天城余有京军六万。”
朱允熥沉吟起来,倭国那边现在有两万京军坐镇,交趾道那边常升手下领着三万京军。
去掉现在留在应天的六万人,二十万的京军已经调出去接近十万兵马了。
掌握了京军调动的最新情况,朱允熥转而看向只有一半屁股坐在凳子上的户部尚书郁新。
“户部。”
郁新噌的一下就站了起来:“臣在。”
“长江两岸,现今有多少府县受灾,户部有详细的数目吗?从杭州府仓调运的交趾道粮草,现今调运了多少,户部是否也有数目?寿州、宁乡、萍乡三地的煤炭,又有多少发送到地方的?”
朱允熥一丝不苟的将一连串的问题怼到了郁新的脸上。
郁新不禁裹着大袖抬手擦了擦额头,喉头吞咽了一下:“臣……臣启禀殿下。现有受灾府县共有两百二十三,严重的有三十四处,百姓屋舍倒塌或道路堵塞难以连通。
余下府县,则仅限于严寒,长久下去或会出现缺衣少食的局面。
户部以调拨杭州府仓八十万担粮草,三地百万斤煤炭。而后只要雪情不停,户部便会一直调拨粮草煤炭赈济地方。
目下灾情严峻,不过所幸有殿下先见之明,于灾情崩溃之前,调拨粮草,辅以朝廷兵马,如今朝廷才能从容应对。”
这就是一声经营仕途的人啊。
最后还不忘点明功劳是谁的。
朱允熥笑了笑,在众人以为已经渡过这一关,刚要松一口气的时候。
朱允熥却是忽的再次开口:“诸位臣工皆是我大明肱骨,自是心系我大明社稷黎民的。今冬雪情,至今已有二十余日,地方上的百姓现今生活到底如何?诸位可曾知晓?
孤每每捧读史书,入目皆是百姓艰难,若逢似如今之灾,便是要卖妻卖子卖地卖屋,只为一口活命的吃食。不知今岁,地方上是否也有此等之事出现?”
说完之后,朱允熥便是斜身靠在椅背上,默默的注视着眼前这些人。
刚要松口气的官员们,不由浑身一紧。
这个话题可是太不友好了!
第三百三十四章 送给你们的体面
种田,种一辈子田,这是大明朝数量最多的人口所从事的一生的事业。
种田,读书,科举入仕,升官发财,买田,让人为自己种田。这是读书科举的儒家文官们一生的追求。
当这些人拥有了足够多的田地,他们就会脱离生产,他们的子孙也会脱离生产,形成一个一个的剥削利益集团。
先自家后国家。
这是所有人都知晓却统一不会公之于众的秘密。
而大多数的人,只会停留在先自家上。
至于国家?大明朝?
朱允熥脸色幽幽,冷笑一声:“孤犹记洪武二十四年冬,浙江道雪灾,而后朝廷于浙江道试点推行摊丁入亩,一岁而终,浙江道岁入夏秋两税赠粮三百万担,商税等各色课税百万之巨。而今,更是每岁有赠,却并未致使百姓哀嚎,家中更是渐有存粮新衣薪火。”
浙江道这两年做的很不错,朝野内外有目共睹。这两年更是因为征讨交趾道,昌华港的建设,连带着钱塘港也扩大了好几倍,每日不光是吞吐着自交趾道运来的货物,还有整个广西、广东、云南等东南数道的货物。
就连西洋那边的海外商贾,也来了不少。他们不光是前来应天城外的龙湾码头,同样会去钱塘港下货。
只是这个时候,朱允熥提起浙江道的事情,在场的文官们却是脸色紧绷。
官员们眼神开始变得有些不老实起来。
皇太孙这个时候提旧事,分明就是在点今事呢。
恐怕,接下来就是要例数国朝积弊了。
殿内响起一声轻咳。
朱允熥转动着白玉扳手,上面已经有了一道因为练弓拉弦出现的的凹槽。
他目视着眼前的朝堂肱骨们。
“大明很大,这句话孤已经在很多地方提过很多次。”
洪武二十四年东宫学堂就已经提过了。
翟善等人心中默默的想着。
那些事情,这两年也终于是慢慢的透露了出来,并不是什么秘密。
朱允熥继续道:“可是,大明这么大,为何总还是只要出现天灾,百姓便吃不饱肚子穿不暖衣服,乃至于落得妻离子散的境地?诸卿,是否想过?”
想过。
只是不能说!
点着香炭暖烘烘的文渊阁里,官员们的脑袋更低了一些,没人敢在这个时候开口说话。
他们不光想过,并且深切的指导原因是为什么。
朱允熥冷笑一声:“世人都说时势造英雄。自陈胜吴广始,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样的言论就通行天下。可这时势又是什么?无非是朝廷无能,百姓吃不饱肚子了。既然都吃不饱肚子,造反也就不是什么不可原谅的事情了。”
殿内,朱允熥的声音很平静,没有一丝波澜,也没有恼怒,好似只是在诉说着一件很是平常的事情而已。
可是官员们却越发的坐立难安,浑身如芒在背。
既然坐不住了,官员们便藏着额头上渗出的汗水,齐齐的跪在了地上。
“臣等无能。”
“臣等死罪。”
朱允熥挺着上身,而后双手撑在膝盖上,身子前倾,俯视着官员们。
“你们无错,你们已经做的很好了。是孤的错,是我朱家的错,是上天的错。”
翟善等人猛地抬起头,面露惶恐,眼神震荡。
“臣等……”
“不用解释!”朱允熥终于稍稍的提高了一些声音:“你们,百姓,都是如此想的吧。”
“汉文景无为而治,则天下仓禀实,钱钞积烂,五谷生虫。
<div style="text-align:center;">
<script>read_xia();</script>
回了话之后,陈胜看向众人:“都快去码头上,记住我说的话!”
众人连连点头:“晓得那些话不能在外面说。”
说着,这些人便缩着脑袋,双手揣在兜里,顶着风雪出了草棚。
等到所有人都出去之后,陈胜这才转过身,看着已经爬起来的陈三虎:“今天的事情办的不错,回头记得去庙里领了钱,偷偷的藏起来,等过上些日子再拿出来用。”
陈三虎点点头,冷笑一声:“你说他们会信吗?”
陈胜伸手对着陈三虎的脑袋拍了一下:“你管他们信不信,只要咱们给事情办了,能拿到钱就行了。”
陈三虎嘿嘿一笑:“等这件事情办好拿到钱,我就托亲戚,给咱们运作到去交趾道的名单里面,带着家里人带着钱,到南边买上几块地过上快活日子。”
陈胜这时候也露出了掩不住的笑容:“走吧,去码头上。”
……
入寒月,越十日。
在应天城皇城大内,拥有着无数重峦殿宇的皇宫里,有这么一片建筑,显得很不起眼。
进了午门,往前是内五龙桥和奉天门,穿过奉天门就是奉天殿。
而若是进了午门,不再往里走,而是转向东边,穿过左顺门,北边就是文华殿和更后面作为东宫的慈庆宫。
有文华殿和东宫在,整个左顺门后的其他建筑就显得不那么惹人注目了。
只不过,在文华殿正南面,却也有着一排就靠着皇宫宫墙建造的宫殿和屋舍。
从东边的东华门开始数起,分别是古今经籍库、香库、内承运库、文渊阁。
此刻的文渊阁里,香碳被烧的通红,传递着一丝丝的暖意。
然而,聚集在文渊阁里的大明六部三法司各寺衙门堂官,却是有些坐立不安,甚至只觉得一股股的寒意从脚底、心底升起。
文华殿行走、翰林学士解缙,此刻正手捧着一份奏章,站在诸官前,面对着坐在百官前面的太孙。
“以上,凡直隶、浙江、江西、湖广,沿长江两岸府县,目下皆大雪连绵。”
“山东、河南三司奏报送到,言明两道今冬严寒,却并无落雪,民间有谣言生,言此乃地有害,则天灾降。”
“山东都指挥使司奏报,山东道境内似有白莲教贼人出没,问奏朝廷,能否抽调淮安、徐州、开封、大名等地卫所配合山东都司严查地方。”
“九江府奏报,百姓屋舍为大雪压垮,现今只能居于府县之城,望朝廷尽快调拨粮草钱钞赈济。”
“武昌府奏报,调请粮草赈济。”
“徽州府奏报,黄山有大雪崩塌,掩埋村落无数,百姓哀嚎,请朝廷赈济。”
一项项从地方呈奏入京,被解缙总结出来的有关洪武二十七年长江两岸雪情的内容,被他一一报了出来。
这一条条的请求朝廷赈济的奏章,就像是一座座的大山压在在场百官的身上,不少人脸色艰难的吞咽着嘴里的唾沫。
朱允熥靠在圈椅上,静静的注视着这些朝臣们:“都听到了?臣民不知上苍之威,以为在南方当官就不会遇上大雪生灾了吗?洪武二十四年浙江道雪灾的事情,难道都忘了?”
这话让人有些摸不清,到底是在骂地方上那些官府,还是在骂文渊阁里的人。
翟善目光转了转,便拱手道:“幸得太孙贤明,及时调拨钱粮煤炭,解地方之危,救百姓苦难。”
文官扛把子开了口,其余人便纷纷应声附和:“太孙贤明。”
朱允熥悄无声息的撇撇嘴,目光看向低着头的兵部尚书茹瑺:“应天城现在还留有多少京军?”
被点了名的茹瑺,抬起头看向太孙。
距离今冬南方的第一场降雪,已经过去了大半个月的时间,二十来天里拢共只有那么五六天没有下雪。
所有人都看清楚了,今年这雪怕是难停下来了的。
卫戍在应天城内外的十多万京军,也终于是被全体调动了起来。
而正是因此,沐英等军中功勋武将们,如当初在通政使司衙门的承诺一样,统统都登上了应天城各处城墙坐镇,护卫京师。
茹瑺拱手,沉声开口:“今日一早,一万京军官兵,已于龙湾码头登船,顺游而下往杭州府仓调运粮草。现今,应天城余有京军六万。”
朱允熥沉吟起来,倭国那边现在有两万京军坐镇,交趾道那边常升手下领着三万京军。
去掉现在留在应天的六万人,二十万的京军已经调出去接近十万兵马了。
掌握了京军调动的最新情况,朱允熥转而看向只有一半屁股坐在凳子上的户部尚书郁新。
“户部。”
郁新噌的一下就站了起来:“臣在。”
“长江两岸,现今有多少府县受灾,户部有详细的数目吗?从杭州府仓调运的交趾道粮草,现今调运了多少,户部是否也有数目?寿州、宁乡、萍乡三地的煤炭,又有多少发送到地方的?”
朱允熥一丝不苟的将一连串的问题怼到了郁新的脸上。
郁新不禁裹着大袖抬手擦了擦额头,喉头吞咽了一下:“臣……臣启禀殿下。现有受灾府县共有两百二十三,严重的有三十四处,百姓屋舍倒塌或道路堵塞难以连通。
余下府县,则仅限于严寒,长久下去或会出现缺衣少食的局面。
户部以调拨杭州府仓八十万担粮草,三地百万斤煤炭。而后只要雪情不停,户部便会一直调拨粮草煤炭赈济地方。
目下灾情严峻,不过所幸有殿下先见之明,于灾情崩溃之前,调拨粮草,辅以朝廷兵马,如今朝廷才能从容应对。”
这就是一声经营仕途的人啊。
最后还不忘点明功劳是谁的。
朱允熥笑了笑,在众人以为已经渡过这一关,刚要松一口气的时候。
朱允熥却是忽的再次开口:“诸位臣工皆是我大明肱骨,自是心系我大明社稷黎民的。今冬雪情,至今已有二十余日,地方上的百姓现今生活到底如何?诸位可曾知晓?
孤每每捧读史书,入目皆是百姓艰难,若逢似如今之灾,便是要卖妻卖子卖地卖屋,只为一口活命的吃食。不知今岁,地方上是否也有此等之事出现?”
说完之后,朱允熥便是斜身靠在椅背上,默默的注视着眼前这些人。
刚要松口气的官员们,不由浑身一紧。
这个话题可是太不友好了!
第三百三十四章 送给你们的体面
种田,种一辈子田,这是大明朝数量最多的人口所从事的一生的事业。
种田,读书,科举入仕,升官发财,买田,让人为自己种田。这是读书科举的儒家文官们一生的追求。
当这些人拥有了足够多的田地,他们就会脱离生产,他们的子孙也会脱离生产,形成一个一个的剥削利益集团。
先自家后国家。
这是所有人都知晓却统一不会公之于众的秘密。
而大多数的人,只会停留在先自家上。
至于国家?大明朝?
朱允熥脸色幽幽,冷笑一声:“孤犹记洪武二十四年冬,浙江道雪灾,而后朝廷于浙江道试点推行摊丁入亩,一岁而终,浙江道岁入夏秋两税赠粮三百万担,商税等各色课税百万之巨。而今,更是每岁有赠,却并未致使百姓哀嚎,家中更是渐有存粮新衣薪火。”
浙江道这两年做的很不错,朝野内外有目共睹。这两年更是因为征讨交趾道,昌华港的建设,连带着钱塘港也扩大了好几倍,每日不光是吞吐着自交趾道运来的货物,还有整个广西、广东、云南等东南数道的货物。
就连西洋那边的海外商贾,也来了不少。他们不光是前来应天城外的龙湾码头,同样会去钱塘港下货。
只是这个时候,朱允熥提起浙江道的事情,在场的文官们却是脸色紧绷。
官员们眼神开始变得有些不老实起来。
皇太孙这个时候提旧事,分明就是在点今事呢。
恐怕,接下来就是要例数国朝积弊了。
殿内响起一声轻咳。
朱允熥转动着白玉扳手,上面已经有了一道因为练弓拉弦出现的的凹槽。
他目视着眼前的朝堂肱骨们。
“大明很大,这句话孤已经在很多地方提过很多次。”
洪武二十四年东宫学堂就已经提过了。
翟善等人心中默默的想着。
那些事情,这两年也终于是慢慢的透露了出来,并不是什么秘密。
朱允熥继续道:“可是,大明这么大,为何总还是只要出现天灾,百姓便吃不饱肚子穿不暖衣服,乃至于落得妻离子散的境地?诸卿,是否想过?”
想过。
只是不能说!
点着香炭暖烘烘的文渊阁里,官员们的脑袋更低了一些,没人敢在这个时候开口说话。
他们不光想过,并且深切的指导原因是为什么。
朱允熥冷笑一声:“世人都说时势造英雄。自陈胜吴广始,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样的言论就通行天下。可这时势又是什么?无非是朝廷无能,百姓吃不饱肚子了。既然都吃不饱肚子,造反也就不是什么不可原谅的事情了。”
殿内,朱允熥的声音很平静,没有一丝波澜,也没有恼怒,好似只是在诉说着一件很是平常的事情而已。
可是官员们却越发的坐立难安,浑身如芒在背。
既然坐不住了,官员们便藏着额头上渗出的汗水,齐齐的跪在了地上。
“臣等无能。”
“臣等死罪。”
朱允熥挺着上身,而后双手撑在膝盖上,身子前倾,俯视着官员们。
“你们无错,你们已经做的很好了。是孤的错,是我朱家的错,是上天的错。”
翟善等人猛地抬起头,面露惶恐,眼神震荡。
“臣等……”
“不用解释!”朱允熥终于稍稍的提高了一些声音:“你们,百姓,都是如此想的吧。”
“汉文景无为而治,则天下仓禀实,钱钞积烂,五谷生虫。
<div style="text-align:center;">
<script>read_xia();</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