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4章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臣昨日听周瑜说起漠北之行,得知有商朝遗民在漠北极远之处,可能藏有连山、归藏之类的坟典。臣以为,可派孔融随使者北行,研究其语言、典籍,取回遗珠。《易》乃六经之首,三易更是三代之象征,若能取回连山、归藏,则不仅《易》可完璧,亦是大汉王道必兴之征兆。”
  刘协听得有点懵,好一会儿才反应过来,随即又意识到周瑜在搞什么花样。
  不得不说,这一招请君入瓮玩得很高明,用一个可信度存疑的会议为诱饵,直接钓上了孔融。
  他只是有些奇怪,张昭难道不知道那些事吗?
  他也不想想,他从渤海赶到赵国就累得不行,孔融快六十岁的人了,跑到几千里以外的极寒之地找什么商朝遗民,是不是有些太夸张。
  “你确定孔融愿往?漠北可不是中原,一年有半年是冬天,冰雪覆盖,物资又奇缺。年轻人或许能支撑得住,他一个年近花甲的书生……”
  张昭一听“书生”二字就觉得刺耳,忍不住说道:“陛下,孔融虽是书生,胸中却有浩然之气,放眼天下,哪里去不得?”
  刘协被张昭噎了一句,也觉得无趣,索性点头答应。
  “就依你。”
  第九百九十九章 难兄难弟
  张昭强烈要求刘协安排孔融去漠北。
  态度之坚决,让刘协无法拒绝,只好勉为其难的答应了。
  说完孔融的事,张昭开始汇报渤海这一年的发展情况。
  总体而言,就八个字:开局艰难,前途无量。
  所谓的开局困难,主要是指人口损失太大。具体而言,就是百姓迁出的太多,迁入的太少,不足以补偿户口的损失。
  如今渤海可谓是地广人稀,户口只有全盛时的十分之一。
  说到这些时,张昭有些心虚。
  户口损失如此之大,根本原因之一就是他不仅不肯推进度田,反而将之前已经完成的度田又恢复了。大量百姓刚得到了土地,辛辛苦苦进行了耕种,却又被一纸命令收回,很多人对此怨言极大,一怒之下迁出了渤海。
  渤海因此遭受的户口损失远超战争。
  说得难听点,他心中的德政,在那些迁出的百姓眼中就是不折不扣的恶政。这些人大多分散在周边的甘陵、河间、平原,对他的名声造成了难以低估的影响,也让他承担了巨大的压力。
  但张昭觉得,困难只是一时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德政的益处会慢慢体现,世人会知道他的良苦用心,还他一个公道。
  夫子曾说过,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普通百姓见识短浅,不理解他的用心,只由时间来证明。
  刘协听完,默默点头。“户口不足的问题,你打算如何解决?”
  “请陛下放心,如今迁入渤海的人越来越多,其中不少还是中原人。臣估计开春之后会有更多,春耕之前,渤海的户口可以再增加五成。”
  刘协点点头,费了好大力气才忍住笑。
  “当真如此?”
  “臣不敢欺君。”张昭严肃地说道:“臣起程之前,累计将迁入的就有近千户,约有一万口。”
  刘协满意地点点头。
  他满意的不是渤海的吸引力,而是韩遂移镇中原的威慑力。
  中原大族应该是感受到了压力,担心郡县会强制度田,所以提前迁出,去他们的乐土——渤海。
  这样的人越多,将来中原度田的阻力就越小,闲置的土地也会让更多的百姓能够得到足够的耕地。
  这才是他派韩遂进驻中原,监领兖豫二州的根本目的。
  既然开了渤海这个口子,就要充分利用,将那些心存侥幸的人都赶到渤海去,加快中原度田的步伐。
  与罗马的接触比他预期的更早,他必须加快速度,做好与罗马争锋的准备。
  因此,他对张昭的心虚视而不见,反而安慰了几句,表示张昭需要的话,他可以帮忙。
  比如安排一部分黑山军或者青徐黄巾残部进入渤海。
  黑山军正打算全部出山,而青徐黄巾残部也有投降的打算。天下将定,没有人再愿意在山里苦熬。
  张昭吓了一跳,委婉的拒绝了。
  有户口固然是好事,但黄巾残部太难管了,还是离他们远一点。
  刘协也没有坚持,与张昭交换意见后,就让他告退了。
  具体的事,司徒府会去问责,不需要他和张昭计较。
  ——
  九月中,贵人马云禄临盆,生下一子,重十四斤六两(1汉斤=250克)。
  得益于马云禄强悍地的体格,以及坚持不懈的适当运用,生产非常顺利。从胎动到结束,也就是半个时辰。
  严阵以待的太医们长出一口气。
  上次皇后难产给他们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心理阴影。马云禄虽然不是皇后,但她在天子心中的地位丝毫不弱于皇后,他们不敢有丝毫懈怠。
  马云禄的顺产也证明了适当运动的好处,从侧面说明皇后伏寿难产和她平时运动太少有很大关系。
  为了证明这个观点,华佗还写了一篇文章,统计了近千名妇女生产的情况调查,证明适当运动对生产的意义,发表在邸报上。
  调查结果表明,怀孕期间有适量活动的妇女难产的概率要比养尊处优的妇女低将近一半。
  当然,活动也不能太剧烈,否则流产的机率将大幅上升。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