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8章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但两百多年下来,举孝廉制度早就变了质,被选举的大多是世家、大族子弟,真正的儒生很少。
  那些人就算被推举为孝廉,也不可能来朝廷,更不可能来北疆。
  也就是说,儒生名义上有正规的入仕途径,实际上这条路已经被世家、大族挤占了。当天子下诏征求能工巧匠时,他们的机会还不如能工巧匠多。
  “稀缺的才求,不稀缺的,不求自来。”刘协说着,取出一封奏疏,递给杨彪。“既然杨公来了,这件事就拜托杨公处理吧。”
  杨彪接过一看,是骠骑将军军师丁冲送来的奏疏,说骠骑将军府发布了一道命令,招募读书人赶到北疆,协助天子教化百姓。已经有几十人应募,正在南阳集中。
  杨彪很惊讶。这丁冲——张济显然没有这脑子——反应够快的啊,估计他做出这样的决定时,天子大捷的消息还没传到南阳。
  “陛下,此计甚好,臣以为可以河东、太原等地施行。”杨彪说道:“而且可以再加一些好处,能在北疆教化者,除一家徭役。如此,寄寓荆州的士子必如川归海,欣然北上。”
  刘协笑着摇摇手。“不能这么改。这么一改,得利的就是家大业大的世家子弟,而不是普通的读书人了。一人教化,几百口免了徭役,成本太高,朝廷承受不起。”
  “可是世家子弟本来就不服徭役啊。他们名义上服役,实际上都是由人代劳。”
  刘协停顿了片刻,淡淡地说道:“以后不会了。”
  第三百六十三章 任重道远
  杨彪愣了一下。“陛下何出此言?”
  刘协嘴角轻挑。“抑兼并,均贫富,难道不是儒门一直以来的理想么?既然要兴王道,致太平,岂能不究根本。夫子说,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朕深以为然。富者田连阡陌,却用种种办法逃避赋税,岂能长治久安?”
  杨彪面色微变,沉吟了片刻,躬身再拜。
  “陛下用心深远,乃心王道,臣自然是支持的。只是世家、豪民遍布天下,岂能一日去之?观陛下左右,出身寒微者能有几人,不求富贵者又有几人?”
  刘协幽幽地叹了一口气。“是啊,人皆欲富贵,能以四知自省者,沧海一粟。将兴王道的希望寄托在君子固穷上,既不现实,也不可能。”
  听刘协感慨杨震四知难得的故事,杨彪原本还有些欣慰。听到后半句,顿时又变了脸色。
  “陛下,正因为固穷难,方见君子贞节。”
  “杨公所言甚是,但朕不希望颜回这样的贤者饿毙穷巷,此非太平之相。夫子以去三桓为念,杨公可有心效仿夫子故事,助朕抑兼并?”
  “能得陛下信任,臣敢不从命,只是不可操之过急,急则生变。”
  刘协无声地笑了起来。“杨公放心,朕不急。杨公只管去做,你若做不成,将来就由德祖继续。德祖再做不成,就由德祖之子去做。积三代人之功,总能有所成就吧?”
  杨彪语塞。
  天子这是铁了心要抑兼并,去豪强,而且跟他们杨家耗上了。
  不过话又说回来,兼并的确是痼疾,豪强也是如今州郡割据的主力。如果不能抑兼并,百姓不得安居乐业。不能去豪强,则天下难以一统。
  道理是对的,但怎么做,真的很考虑执政者的智慧。
  即使是入仕三十余年的他,也觉得棘手无比。
  但天子有志于此,他又岂能临阵退缩?
  兴王道,致太平,可不仅仅是天子的理想,更是儒门的理想。
  杨彪决心已定,长身而起,郑重其事地拜了一拜。“既然陛下有心,臣自当为陛下前驱,赴汤蹈火,在所不辞。臣当与诸公商议,拟定方案,呈请陛下施行。”
  刘协也坐直了身体,庄重地还礼。
  “有劳杨公。”
  ——
  杨彪走出御帐,看着河谷中散乱的羊群,有些发热的头脑被风一吹,冷静了许多。
  这件事看起来很难,却也并非全无机会。
  至少在西河,是没有太多阻力的。
  这儿能算得上世家的,也就是他们父子。能算得上豪民的,也不过裴茂、荀攸等寥寥几人而已。其他人大多出身寒微,就算有点家世,暂时也不是天子要抑制的对象。
  如果在兼并出现之前就解决,不失为治本之法。
  杨彪考虑了一番,决定先和杨修商量。
  天子的意思很明白,他最多只是开个头,杨修才是天子寄予厚望的中坚力量。
  毕竟杨修比天子年长不了几岁。
  如果注定这是一项长期推行的政策,执政者的年龄就是一个不可忽略的因素,以免人亡政息。
  由他们父子相继,也许是天子最佳的选择。
  杨彪心中涌起豪情,大步前行。
  卫尉马腾正带着几个骑士,在附近巡逻。见到杨彪,连忙上前行礼。
  虽然都是九卿,但马腾在杨彪面前极其恭敬,再三表示杨彪家学渊源,教子有方。经过杨修的指点,马超总算有了一点长进。
  得知杨修与马超交好,杨彪多少有些意外。
  以前的杨修别说与马超这样的武夫相交,说话都不太可能。
  辞别马腾,又向前走了百余步,又看到蔡琰正在河边的草地上教礼,一群少女跟着她前进后退,左盘右旋,学习礼仪。站在最前面的,正是吕布的女儿吕小环。在吕小环的旁边,站着一个与蔡琰年龄相当的少女,身材高挑,相貌俊美中带着几分英气。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