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4章
“原来如此~”
“真是精彩绝伦,佩服~”
两人一边看也是一边连连赞叹。
刘晋看着两人废寝忘食的样子,也是笑了笑,没有打扰他们两人,悄悄的再次离开了书房。
就这样,黄锦泉和童源两人每天都在刘晋的书房之中度过,上午刘晋出题,三人一起做题,下午的时候则是三人互相点评,互相讨论,接着就是学习,每天都如此。
黄锦泉和童源两人八股文的水平也是迅速直线上升,写出来的东西也都已经有模有样,不至于像刚刚开始的时候难以见人。
很快,时间一晃,时间就到了八月,距离秋闱考试也仅仅只剩下几天的时间了。
“差不多了,也该将这次考试的题目夹带进去了,不然以他们现在水平,估计也只有三四成的把握能够通过乡试,这提前知道题目,提前做题,互相点评的话。”
这天,刘晋算了算时间,也是知道该做什么事情了。
第284章 乡试
古代的科举考试制度非常的繁华,考试的时候是一连考好几科,连考三天三夜,吃喝拉撒全部都在考场当中。
而考试的环境非常的差,考棚非常的逼仄,三面都是墙,正前面用一块木板挡着,白天的时候用来考试写字,晚上的时候还要用来当床睡。
至于这三天的吃会有考场这边负责,伙食不会太好,和后世的快餐差不多,喝的水,每一排考棚的正前方会有一个水缸,里面装满了清水。
在进考棚之前,每一个考生除了笔墨纸砚之外,还需要带上蜡烛,水壶等等生活用等等东西,以备不时之需。
考试的条件可以说极其的艰苦,小小的考棚又要考试又要休息,还一连持续三天,没有一个好身体的话,可是很难熬下去的。
而且考试在的三天里面,上个厕所什么的都是有考场的衙役跟着,基本上都是待在考棚里面的节奏,一般人憋都要憋死。
有人就会说了,我是学霸,我提前交卷行不行?
答案是不行,科举考试有着诸多繁琐的规定,其中有一条就是关于提前交卷,纵然是你才华横溢,早早就已经写完了,提前交了卷,你还是一样要老老实实的待在考棚里面,等到第三天考试结束的时候才能够出来。
总是科举考试就是受罪的,当然了吃的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自古以来,从这一个个简陋的考棚当中不知道走出来多少叱咤风云的人物,上至内阁阁老,下至普通的七品县令,都是通过这科举考试一步步走出来的。
“哇,这一把年轻了,还来考试,要是死在了考棚里面,这算谁的?”
弘治十一年北直隶乡试终于到了,这一天,天还没有亮,刘晋就被家里的仆人给叫醒,美美的吃过了一顿早餐之后就和黄锦泉、童源来到了贡院这边,准备参加今年的科举考试。
前来参加乡试的人很多,足足有三千多人,年纪有老有少,刘晋算是最年轻的一批了,大部分的人年纪都已经有三四十岁了,二十多岁也都算是年轻人了。
其中甚至于还有很多五六十岁的人,刘晋甚至于看到一个头发全部,走路都战战兢兢,靠自己的几个儿子小心翼翼扶着的老人前来参加乡试。
“额……”
听到刘晋的话,黄锦泉和童源两个忍不住眼前一黑,自己恩师的脑回路总是那般的清奇,要知道对于他们这些读书人而言,这读一辈子书,考一辈子科举也是很正常的现象,如果能够死在考场上面,那也不失为一件千古美谈的事情。
不过前来参加乡试的人之所以多是因为乡试是一道非常重要的关卡,通过乡试就可以成为举人,而举人就是特权阶层,可以免税,免徭役,更还可以有机会去做官。
相比之下秀才虽然也拥有一些特权,但并没有举人这样的大的好处,一旦成为了举人,别的不说,立即就会大量的人将自己的田地投献过来,以此来躲避税收。
古代的科技考试又没有限制年龄一说,这一点还是很人性化的,考不上没有关系,还可以下次再来,反正只要有秀才的功名在身就可以前来考试。
秀才的数量年年都在不断的增加,而乡试却三年才有一次,而且每一个省乡试中举的名额都是有着严格规定,一般来说,整个大明三年一次录取的举人一千人至一千两百人左右。
少的时候只有一千人,皇帝是心情好的时候,可能就会多给一两百人的名额,这些名额再分到各个省去,算下来一个省三年一次的乡试差不多也就录取一百多个样子。
北直隶作为天子脚下,乡试的录取名额算是大明各省当中最多的,但也不会太多,顶了天也就是一百五十个左右。
三千多人前来参加考试,能够通过乡试获得举人身份的概率仅仅只有二十分之一,足以堪比后世某些吃香部门的公务员考试了。
“铛~铛~”
“考试入场~”
众多的考生来的早,考试开始的时间也很早,有衙役敲锣打鼓的开始忙碌起来,进场考试都需要经过严格的检查。
这个检查不仅仅包括有没有夹带,更重要的还是检查有没有替考,是不是考生本人亲自前来参加考试。
古代科举考试极为严格,考生不仅仅要有官方的证明来证明自己的身份,而且还有诸如外貌特征、家庭情况等等诸如的记载,入场的时候会问,更重要的是还参加考试还需要有人作保。
“真是精彩绝伦,佩服~”
两人一边看也是一边连连赞叹。
刘晋看着两人废寝忘食的样子,也是笑了笑,没有打扰他们两人,悄悄的再次离开了书房。
就这样,黄锦泉和童源两人每天都在刘晋的书房之中度过,上午刘晋出题,三人一起做题,下午的时候则是三人互相点评,互相讨论,接着就是学习,每天都如此。
黄锦泉和童源两人八股文的水平也是迅速直线上升,写出来的东西也都已经有模有样,不至于像刚刚开始的时候难以见人。
很快,时间一晃,时间就到了八月,距离秋闱考试也仅仅只剩下几天的时间了。
“差不多了,也该将这次考试的题目夹带进去了,不然以他们现在水平,估计也只有三四成的把握能够通过乡试,这提前知道题目,提前做题,互相点评的话。”
这天,刘晋算了算时间,也是知道该做什么事情了。
第284章 乡试
古代的科举考试制度非常的繁华,考试的时候是一连考好几科,连考三天三夜,吃喝拉撒全部都在考场当中。
而考试的环境非常的差,考棚非常的逼仄,三面都是墙,正前面用一块木板挡着,白天的时候用来考试写字,晚上的时候还要用来当床睡。
至于这三天的吃会有考场这边负责,伙食不会太好,和后世的快餐差不多,喝的水,每一排考棚的正前方会有一个水缸,里面装满了清水。
在进考棚之前,每一个考生除了笔墨纸砚之外,还需要带上蜡烛,水壶等等生活用等等东西,以备不时之需。
考试的条件可以说极其的艰苦,小小的考棚又要考试又要休息,还一连持续三天,没有一个好身体的话,可是很难熬下去的。
而且考试在的三天里面,上个厕所什么的都是有考场的衙役跟着,基本上都是待在考棚里面的节奏,一般人憋都要憋死。
有人就会说了,我是学霸,我提前交卷行不行?
答案是不行,科举考试有着诸多繁琐的规定,其中有一条就是关于提前交卷,纵然是你才华横溢,早早就已经写完了,提前交了卷,你还是一样要老老实实的待在考棚里面,等到第三天考试结束的时候才能够出来。
总是科举考试就是受罪的,当然了吃的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自古以来,从这一个个简陋的考棚当中不知道走出来多少叱咤风云的人物,上至内阁阁老,下至普通的七品县令,都是通过这科举考试一步步走出来的。
“哇,这一把年轻了,还来考试,要是死在了考棚里面,这算谁的?”
弘治十一年北直隶乡试终于到了,这一天,天还没有亮,刘晋就被家里的仆人给叫醒,美美的吃过了一顿早餐之后就和黄锦泉、童源来到了贡院这边,准备参加今年的科举考试。
前来参加乡试的人很多,足足有三千多人,年纪有老有少,刘晋算是最年轻的一批了,大部分的人年纪都已经有三四十岁了,二十多岁也都算是年轻人了。
其中甚至于还有很多五六十岁的人,刘晋甚至于看到一个头发全部,走路都战战兢兢,靠自己的几个儿子小心翼翼扶着的老人前来参加乡试。
“额……”
听到刘晋的话,黄锦泉和童源两个忍不住眼前一黑,自己恩师的脑回路总是那般的清奇,要知道对于他们这些读书人而言,这读一辈子书,考一辈子科举也是很正常的现象,如果能够死在考场上面,那也不失为一件千古美谈的事情。
不过前来参加乡试的人之所以多是因为乡试是一道非常重要的关卡,通过乡试就可以成为举人,而举人就是特权阶层,可以免税,免徭役,更还可以有机会去做官。
相比之下秀才虽然也拥有一些特权,但并没有举人这样的大的好处,一旦成为了举人,别的不说,立即就会大量的人将自己的田地投献过来,以此来躲避税收。
古代的科技考试又没有限制年龄一说,这一点还是很人性化的,考不上没有关系,还可以下次再来,反正只要有秀才的功名在身就可以前来考试。
秀才的数量年年都在不断的增加,而乡试却三年才有一次,而且每一个省乡试中举的名额都是有着严格规定,一般来说,整个大明三年一次录取的举人一千人至一千两百人左右。
少的时候只有一千人,皇帝是心情好的时候,可能就会多给一两百人的名额,这些名额再分到各个省去,算下来一个省三年一次的乡试差不多也就录取一百多个样子。
北直隶作为天子脚下,乡试的录取名额算是大明各省当中最多的,但也不会太多,顶了天也就是一百五十个左右。
三千多人前来参加考试,能够通过乡试获得举人身份的概率仅仅只有二十分之一,足以堪比后世某些吃香部门的公务员考试了。
“铛~铛~”
“考试入场~”
众多的考生来的早,考试开始的时间也很早,有衙役敲锣打鼓的开始忙碌起来,进场考试都需要经过严格的检查。
这个检查不仅仅包括有没有夹带,更重要的还是检查有没有替考,是不是考生本人亲自前来参加考试。
古代科举考试极为严格,考生不仅仅要有官方的证明来证明自己的身份,而且还有诸如外貌特征、家庭情况等等诸如的记载,入场的时候会问,更重要的是还参加考试还需要有人作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