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0章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大率十里一亭,亭有长。十亭一乡,乡有三老、有秩、啬夫、游徼。三老掌教化,啬夫职听讼,收赋税,游徼徼循禁贼盗,各安其事。
  西汉对三老极为重视,必须是德高望重之人,受到西汉皇帝的礼遇,动辄与宗室或贵族、高官同时受赐。
  用后世的说法,近似于地方议会,可以直接上书朝廷,朝廷的重大决策,也会征询他们的意见。
  朝廷和地方形成一种良性的互动。
  但到了东汉,士族豪强崛起,三老地位下降。
  不过东汉的士族还要些脸面,至少嘴上一直在标榜仁义道德,所以没把事情做绝。
  到了三国,连年战乱瘟疫,地方生态完全被破坏了。
  再到司马家,进一步拉低华夏道德水准,洛水之誓、当街弑君都干出来了,还指望地方能遵守道德?
  不是杨峥一再甩锅司马家,经历这个时代,才会明白司马家干的事,对这个时代的人心产生何等巨大的冲击。
  尤其是在诸葛武侯的对比之下……
  东晋、西晋、南北朝为何禽兽皇帝这么多?
  一大原因就是巨大的不安全感,看谁都像是司马懿,甚至出了“宁为高贵乡公死,不为常道乡公生”的口号,皇帝成了高危职业。
  于是大家都没了底线,也都不要脸面……
  治国先治吏。
  想要恢复西汉时期的地方生态已经不可能了,只能另辟蹊径。
  杨峥召来卫瓘、杨旭问对。
  这种事自然难不到卫瓘,杨峥心中也有几个不太成熟的办法,卫瓘一向以才思敏捷著称,任何事到了他面前,三下五除二就有了办法。
  卫瓘略一思索,便有了对策,不过瞥了一眼杨旭后,摇摇头,“陛下恕罪,臣……暂时未有对策。”
  这些小动作自然瞒不过杨峥,知道他是故意让着杨旭。
  君臣之间这点默契还是有的。
  “太子,你意下如何。”杨峥点名道。
  年轻人总是想多表现一下。
  杨旭现在也不是政治上的初哥,向杨峥拱手,又向卫瓘拱手,投去一个感激的神色,“父皇可效仿魏武错兵制,本地之人不得为本地之吏,或者直接启用退役有功、有德行的将士。”
  跟杨峥想的差不多。
  将士们忠心耿耿,退役时正好是五十岁左右。
  如果说现在的大秦谁最拥护杨峥,肯定是秦军将士。
  卫瓘拱手道:“此策大妙,然地方胥吏不可尽由退役将士为之,利益当均摊,地方大族并非尽皆腐朽,不为此便为彼,不给他们机会,对大秦亦不利。”
  每个阶层都要留出上升通道,不给他们机会,他们便会彻底摆烂,走向大秦的对立面。
  杨旭向卫瓘拱手,“卫令君深谋远虑。”
  第九百四十七章 东巡
  对策虽好,不过实施下去仍会遇到各种不测之事。
  四月,关东始大雨,一直持续到五月,黄河泛滥,冲毁了两岸大量农田和村庄,流亡百姓越聚越多。
  表面是天灾,实则是人祸。
  大雨是不可抗的,但有些地方官府为了对抗清查,堤口莫名其妙的决了,冲毁正在清查的田地,来了个死无对证查无可查……
  黄河顺着洛水、颍水泛滥,灾害向淮北产粮重地扩散。
  没什么是他们干不出来的。
  流民之中,也有人在散播流言、煽风点火。
  从古至今,华夏最聪明的一群的人就是官府中人,他们深谙帝国统治的根基,知道民生百态,在各种阴谋诡计中打滚,各种对策令人眼花缭乱。
  杨峥感觉以前对付士族豪强都没这么吃力过,吞并蜀中、中原、江东的难度都没这么大。
  以前的对手是站在明处,现在的对手全在暗处。
  没清查的时候,一个个全是大秦的忠臣干吏,一查他们的老底,各种幺蛾子全都飞出来了。
  果然真正难缠的对手都在内部。
  一计不成再生一计,先是把火烧到老三杨宏,再把水灾闹大,借流民作乱。
  你皇帝不是要查关东的老底吗?
  现在田没了,人跑了,看你怎么查!
  “看来朕低估了此事的难度。”阻力越大,杨峥越兴奋。
  如果没有阻力,说明方向不对力度不够。
  “父皇常教育儿臣,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如果此时妥协,只怕日后更难……”杨旭一脸担忧。
  “妥协?朕混了三十多年,什么时候妥协过?”
  嘴上说的硬气,实则当年也是被形势所迫,杀父之仇在身,又是曹家部曲,即便投奔司马家,司马家也未必会收啊……
  所以只能硬着头皮走下去。
  杨旭道:“朝中近日请求暂缓清查的奏表增多。”
  “无需理会,朕身为大秦皇帝,若连自己有多少家当都弄不清楚,还当什么皇帝?”杨峥有些上火了。
  “父皇息怒。”
  “有些事情我们必须做,不然大秦跟曹魏、司马家有何区别?一时的妥协,只会后患无穷。”杨峥语重心长道。
  妥协一次,就会妥协第二次。
  大秦立国才多少年?大秦的国运又能维持多少年?
  一想起历史上司马家的窝囊样,杨峥就怒从心起,时代的惯性不可避免的影响到了大秦。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