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97节
……
这京里锦衣玉食吃饱了撑的卵子疼的富贵闲人,坐家里脑袋让屋瓦砸了,才生出这混帐主意吧!
如果是皇帝的意思,防患于未然,袁训不会说一个不字。但是这位上折子说什么严防,袁训只想骂鲁家十八代祖宗。
袁训生长于边城,离开的时候十一岁,到达京城十二岁。十一岁的年纪,半懂不懂的,对舅父的难处有些明白,不明白的就记在心里。
他是偷听到母亲和舅父说话,记下一句半句的没有忘记。
后来到太子府上,学的是精明强干,当差是勘查官员。人还不算成年,官场上暗黑内幕先装满一肚子。慢慢的体谅到舅父难处,觉察到郡王们虎视眈眈想吞并国公们,一心想回去帮舅父,又不能抛下母亲和姑母在京中。
这才肯答应舅父能定的亲事,内中也有舅父有如亲父的意思在,父母之命,自然不能违抗。
去安家选亲事,掌珠强,玉珠呆,宝珠太稚气,在当时来看没有一个是良配,也非选不可。
袁训那年娶妻,只求一件,性情好伴母亲,他就可以放心离去,回到舅父身边。
他先有一段外官不易的心思,再明了官场上的黑,对鲁豫的话恨之入骨。
这位驸马年纪已老,还扎在官眼里出不来。他常坐京中,只想从事情里弄到官,就没想到受郡王们拖累的人们日子难过。
就没想到那些人大多无辜。
就没想到他们以前、至今、以后,全都忠心,推他们一把,就没命,拉一把,还是国土子民。
朋党?
这位驸马倒说得出口!
他不知道袁训现在最怕听的,就是“朋党”这个词。
袁训拘着龙二龙三少出门,就是怕他们在京里和吴参等人走动过密,落一个“朋党”名,银河水都洗不干净。
就是怕龙二龙三和“朋党”难洗清,他的舅父老国公,也难免遭殃。
袁训自己都不能提,听到鲁豫说出来,内心恨的滚烫如火,还要装着没事人一样,对面那位还在等着响应他的好主意,袁训只想劈面给他一记好巴掌!
……
救人,远比害人好。
要杀人,上战场上杀去,杀人如麻也有理。坐在公主府第,喝着琼浆玉液,吃着山珍海味,黑主意算计着人,这是个什么东西!
从鲁豫的话里,袁训有十足的把握他把林公孙早引见给皇帝,自己的表兄。
柳至以刑部侍郎之职,都不知道林公孙成为眼线的来历,不是鲁豫能做到,只能是避暑中,没有要事不见官员的皇帝。
袁训在十二岁后,相当于皇帝抚养长大。他永远会忠诚于他,但无辜之人应该活命。
昨天晚上抓走到刑部的人,如果有人刑讯下熬不住,供出假话,那他的一生就此玩完。如果他能挺,他不是谋反,鲁豫再怂恿,皇帝也不会杀他。
让抓走的人会不乱招吗?夜里私聚,一身黑衣去青楼里开会,去青楼弄件黑衣裳,跟去青楼当贼似的,看看身份,又不是贼,刑部对这样的事情,上来一定先动刑,动到招出来为止。这里不能怪刑部,他们集会的方式就不对。
鬼鬼祟祟,透着诡异。
又都是郡王们的族人或朋党,又定边郡王才造过反,东安、靖和有人命在身,刑部要是会客气,那就不是刑部。
在这里,倒不算乱动五木。
袁训闭一闭眼,这里不能怪皇帝,不能怪刑部,怪谁呢?就是杀了无辜也是对面这位觉得他办事不错的混账驸马的错!
他和林公孙等人是怂恿的手段,并不是那些人真的该杀。
用别人的脑袋和鲜血,升他们自己的官。这两个,一个是保命,一个是为官。用这样手段,袁训毫无同情,只有愤恨。
……
所以在今天早上,他见到张豪时,有一句话是:“救一个是一个!”见过太子肯表忠心的,至少太子殿下心中有数。那自己私会让抓走的,太子殿下才不会管。
表面上不管这事,背地里为舅父忧心的袁训,他知道自己有太后,但如果朋党论杀的人多,国法大于一切,辅国公说一点伤害也没有,并不可能。
于是,袁训去见葛通。告诉葛通同时得罪两家郡王不明智,斯人已逝,应该是恢复江左郡王的建制为重,报仇这事,公告天下霍君弈是被害,他的部将被害,江左郡王因此战死不是不英勇,这已经算报复。进一步逼死郡王,并没有额外好处。
巧的是,太子党们都这样劝葛通。不是袁训一个人这样说,葛通和母亲平阳县主商议过后,平阳县主更担心儿子在军中的安全,也告诉儿子:“杀人之罪,自有国法,你须考虑自身。”
葛通能宽放的话,东安、靖和郡王的亲族可保无忧,朋党之论就难形成,在他们这里难形成,到定边郡王那里,就难再多牵扯到人,要杀,杀他的老婆儿子血缘近的亲戚好了。
有风才有浪,对待东安、靖和等严苛的话,让爱拍马的官员们看到,也会上折子要求严惩定边一族,他们会以为揣摩到上意,是他们巴结的好时机。
而皇帝对东安、靖和等人全存仁厚之心,治主犯,少连坐,官员们看到,会以为皇上不忍多杀人,也就不会纠住定边郡王的锅子盆子地里的青草不放,老国公可保无恙。
所以,袁训让张豪打动,他真的是让张豪打动,张豪将军要不是太忠心,袁训会另想别的办法。
但见张豪忠心,是张豪勾起袁侯爷的怜惜心肠。想张豪无辜,靖和郡王如治罪过重,张豪要牵进去。就像定边郡王的事连坐到他家的屋上瓦,老国公也难幸免。
袁训就把张豪往太子殿下面前一送,也算活生生的给太子上一课。朋党也好,家将也好,郡王们不好,不代表别人不再忠心。
这一切全为他自己的舅父老国公,为国公袁训操碎了心,担忧还没有解除时,跑来一个人,告诉他分你一半功劳,咱们合伙儿把人整死,乌纱帽这就大起来,袁训想我应该怎么回答你呢?
啐你一脸满不满意?
…。
忠毅侯表情淡而又淡回答了鲁豫:“我女儿在太子府上。”下面当家的话不必再说,鲁豫他能明白。
鲁豫这就坐不住,起身告辞。走的有几分灰溜溜,但袁训毫无开心,反而拧紧眉头,送到廊下的他盯着一步一个脚印的身影离开视线,眉头都没有松开。
这京里锦衣玉食吃饱了撑的卵子疼的富贵闲人,坐家里脑袋让屋瓦砸了,才生出这混帐主意吧!
如果是皇帝的意思,防患于未然,袁训不会说一个不字。但是这位上折子说什么严防,袁训只想骂鲁家十八代祖宗。
袁训生长于边城,离开的时候十一岁,到达京城十二岁。十一岁的年纪,半懂不懂的,对舅父的难处有些明白,不明白的就记在心里。
他是偷听到母亲和舅父说话,记下一句半句的没有忘记。
后来到太子府上,学的是精明强干,当差是勘查官员。人还不算成年,官场上暗黑内幕先装满一肚子。慢慢的体谅到舅父难处,觉察到郡王们虎视眈眈想吞并国公们,一心想回去帮舅父,又不能抛下母亲和姑母在京中。
这才肯答应舅父能定的亲事,内中也有舅父有如亲父的意思在,父母之命,自然不能违抗。
去安家选亲事,掌珠强,玉珠呆,宝珠太稚气,在当时来看没有一个是良配,也非选不可。
袁训那年娶妻,只求一件,性情好伴母亲,他就可以放心离去,回到舅父身边。
他先有一段外官不易的心思,再明了官场上的黑,对鲁豫的话恨之入骨。
这位驸马年纪已老,还扎在官眼里出不来。他常坐京中,只想从事情里弄到官,就没想到受郡王们拖累的人们日子难过。
就没想到那些人大多无辜。
就没想到他们以前、至今、以后,全都忠心,推他们一把,就没命,拉一把,还是国土子民。
朋党?
这位驸马倒说得出口!
他不知道袁训现在最怕听的,就是“朋党”这个词。
袁训拘着龙二龙三少出门,就是怕他们在京里和吴参等人走动过密,落一个“朋党”名,银河水都洗不干净。
就是怕龙二龙三和“朋党”难洗清,他的舅父老国公,也难免遭殃。
袁训自己都不能提,听到鲁豫说出来,内心恨的滚烫如火,还要装着没事人一样,对面那位还在等着响应他的好主意,袁训只想劈面给他一记好巴掌!
……
救人,远比害人好。
要杀人,上战场上杀去,杀人如麻也有理。坐在公主府第,喝着琼浆玉液,吃着山珍海味,黑主意算计着人,这是个什么东西!
从鲁豫的话里,袁训有十足的把握他把林公孙早引见给皇帝,自己的表兄。
柳至以刑部侍郎之职,都不知道林公孙成为眼线的来历,不是鲁豫能做到,只能是避暑中,没有要事不见官员的皇帝。
袁训在十二岁后,相当于皇帝抚养长大。他永远会忠诚于他,但无辜之人应该活命。
昨天晚上抓走到刑部的人,如果有人刑讯下熬不住,供出假话,那他的一生就此玩完。如果他能挺,他不是谋反,鲁豫再怂恿,皇帝也不会杀他。
让抓走的人会不乱招吗?夜里私聚,一身黑衣去青楼里开会,去青楼弄件黑衣裳,跟去青楼当贼似的,看看身份,又不是贼,刑部对这样的事情,上来一定先动刑,动到招出来为止。这里不能怪刑部,他们集会的方式就不对。
鬼鬼祟祟,透着诡异。
又都是郡王们的族人或朋党,又定边郡王才造过反,东安、靖和有人命在身,刑部要是会客气,那就不是刑部。
在这里,倒不算乱动五木。
袁训闭一闭眼,这里不能怪皇帝,不能怪刑部,怪谁呢?就是杀了无辜也是对面这位觉得他办事不错的混账驸马的错!
他和林公孙等人是怂恿的手段,并不是那些人真的该杀。
用别人的脑袋和鲜血,升他们自己的官。这两个,一个是保命,一个是为官。用这样手段,袁训毫无同情,只有愤恨。
……
所以在今天早上,他见到张豪时,有一句话是:“救一个是一个!”见过太子肯表忠心的,至少太子殿下心中有数。那自己私会让抓走的,太子殿下才不会管。
表面上不管这事,背地里为舅父忧心的袁训,他知道自己有太后,但如果朋党论杀的人多,国法大于一切,辅国公说一点伤害也没有,并不可能。
于是,袁训去见葛通。告诉葛通同时得罪两家郡王不明智,斯人已逝,应该是恢复江左郡王的建制为重,报仇这事,公告天下霍君弈是被害,他的部将被害,江左郡王因此战死不是不英勇,这已经算报复。进一步逼死郡王,并没有额外好处。
巧的是,太子党们都这样劝葛通。不是袁训一个人这样说,葛通和母亲平阳县主商议过后,平阳县主更担心儿子在军中的安全,也告诉儿子:“杀人之罪,自有国法,你须考虑自身。”
葛通能宽放的话,东安、靖和郡王的亲族可保无忧,朋党之论就难形成,在他们这里难形成,到定边郡王那里,就难再多牵扯到人,要杀,杀他的老婆儿子血缘近的亲戚好了。
有风才有浪,对待东安、靖和等严苛的话,让爱拍马的官员们看到,也会上折子要求严惩定边一族,他们会以为揣摩到上意,是他们巴结的好时机。
而皇帝对东安、靖和等人全存仁厚之心,治主犯,少连坐,官员们看到,会以为皇上不忍多杀人,也就不会纠住定边郡王的锅子盆子地里的青草不放,老国公可保无恙。
所以,袁训让张豪打动,他真的是让张豪打动,张豪将军要不是太忠心,袁训会另想别的办法。
但见张豪忠心,是张豪勾起袁侯爷的怜惜心肠。想张豪无辜,靖和郡王如治罪过重,张豪要牵进去。就像定边郡王的事连坐到他家的屋上瓦,老国公也难幸免。
袁训就把张豪往太子殿下面前一送,也算活生生的给太子上一课。朋党也好,家将也好,郡王们不好,不代表别人不再忠心。
这一切全为他自己的舅父老国公,为国公袁训操碎了心,担忧还没有解除时,跑来一个人,告诉他分你一半功劳,咱们合伙儿把人整死,乌纱帽这就大起来,袁训想我应该怎么回答你呢?
啐你一脸满不满意?
…。
忠毅侯表情淡而又淡回答了鲁豫:“我女儿在太子府上。”下面当家的话不必再说,鲁豫他能明白。
鲁豫这就坐不住,起身告辞。走的有几分灰溜溜,但袁训毫无开心,反而拧紧眉头,送到廊下的他盯着一步一个脚印的身影离开视线,眉头都没有松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