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八章 南海战略
回到总参谋部,牧浩洋才知道,在离任之前,傅秀波就与时任总理的文廷贵、以及其他几位领导人制订了一份战略规划。
在这份规划中,核心地区不是南亚,而是台海。
按照傅秀波的判断,中国在发展道路上,有一个十分关键的结点,即国家统一。
在此之前,中国算不上全球大国,最多只是地区头号强国,以及具有基本影响力的全球大国。只有在国家统一之后,才有能力、有资格、有实力对外扩张,也才有机会在全球范围内挑战美国。
按照这个判断,中国必须把战略重点放在台海地区。
这也正是东海战争之后,中国基本国家政策的主要着手点。
到第一次南亚战争爆发,台海局势已经大大缓解,台湾当局不但在军备问题上变得更加理智,还主动发出和解信号。在双方的努力下,黎平寇在二零二四年的亚太经济论坛上与台湾领导人进行了第一次非正式会晤,随后还被邀请前去台北参观园艺博览会。虽然出于政治上的因素,黎平寇谢绝了台湾领导人的邀请,但是这件事情,基本上奠定了台海关系的基本格调。
在很多人看来,两岸将在十到二十年之内实现和平统一。
二零二五年,在岛内的民调中,超过半数的被调查者认为,台湾当局应该积极主动的与大陆改善关系,在原则性问题达成一致之后,应该主动提出和平统一方案,结束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分裂局面。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和平统一的时机已经成熟。
这里面,最关键的就是“原则性问题”。
当时,台湾领导人已经提出,和平统一必须有一个前提,即两岸执政党具有同等的政治地位,由全民选举决定执政权。
这个问题,成为了盘桓在两岸间的一道鸿沟。
在与台湾领导人会晤的时候,黎平寇拒绝了这个要求,而且提出,台湾的政治局势并不稳定,不能确定进行统一谈判时的执政情况,因此不可能提前做出安排,大陆仍然坚持早已提出的基本原则,即给予台湾除外交之外的全部自主权,甚至准许在一段时间内,保持一定规模的武装力量。
可惜的是,台湾领导人并不领情,仍然坚持以全民大选为统一前提。
虽然在此之后,在易援朝干预下,台海局势出现了一些转折,比如易援朝答应在统一的基础上进行全民普选,台湾领导人也做出回应,即台湾将放弃部分自决权,但是在先统一还是先普选的问题上,两岸分歧依然巨大。
显然,和平统一仍然是非常遥远的事情。
即便台海局面已经大为改善,可是从现实利益出发,大陆没有理由放松警惕,更没有理由放弃其他解决手段。
如此一来,南海问题成为新的关键点。
东海战争后,日本干预台海的可能性大大降低。在中日停战协议中,日本承诺不干预台海事务,而且以白纸黑字的方式确认了下来。如果日本违背承诺,等于破坏停战协议,而中国将据此对日本进行军事打击。在本土安全得不到保证的情况下,日本没有任何理由为了台湾与中国开战。
此外,美国在台湾的影响力也大大降低。
从日本撤军后,美国离台湾最近的军事基地在菲律宾,而由美国直接控制的军事基地则在关岛。随着美国军事介入的能力降低,对台海的影响力也随之降低,很难阻止大陆用武力实现统一。
可以说,台海问题的主动权已经掌握在大陆上手。
问题是,如果被迫通过武力实现统一,首先就得消除侧翼威胁。东海战争,已经解决了一个方向上的威胁,而在另外一个方向上,安全保证依然不太可靠,南海争端很有可能对台海局势产生影响。
按照傅秀波的判断,只要解决了南海争端,和平统一就不再是可望不可及了。
说得直接一点,只要控制了南海地区,等于从南北两面包围了台湾,中国海军有足够的能力阻止外来势力干预台海战争,台湾当局将失去第二种选择,只能在大陆的主导下走上和平统一的道路。
事实上,也正是傅秀波的这一战略部署,决定了中国的军事力量建设。
拿海军来说,建造“长江”级航母,主要就是为了解决南海问题,而不是为了在更加广阔的范围内与美国对抗。原因很简单,“长江”级是中型航母,持续作战能力很有限,更加侧重于制海作战,而不是理想的对地打击平台,更适合在离本土较近的地区活动,充当前进打击平台。
空军方面,j-20d项目的顺利实施,也主要为了应对南海争端。说得直接一点,在南海周边地区作战,h-x轰炸机的意义并不大,j-20d这类作战半径在二千五百公里左右的重型战斗轰炸机更有价值。此外,空军高度重视多用途战斗机,用j-22取代j-10、fbc-1等战斗机,也与南海争端有关。
地面部队的调整就更加明显了,成立直接由总参谋部指挥的陆战队,取代陆军的两栖作战部队,就是为了增强越海进攻能力,特别是在小规模战争中,控制局部战场、特别是岛屿战场的能力。如果面向台海,应该加强两栖部队,以提高陆军的作战效率,而不是成立高度独立的陆战队。
了解这些之后,牧浩洋不得不承认,他在总参谋部工作的那几年,基本上都是在按照傅秀波的规划前进,而由他主导的海军装备研制项目,无一例外都受到了约束,只有符合战略发展方向的项目得到了支持。
别的不说,在c2项目上,牧浩洋的主张就多次被黄峙博否决。
虽然在他离开总参谋部之前,黄峙博批准了c2项目,第一种以对地打击为主要任务的攻击性大型核动力航母开工建造,但是也主要受腾耀辉影响,而且与傅秀波制订的战略计划没有多大冲突。
原因很简单,两艘航母足以解决南海争端,c2航母将面对更为广阔的战场。
搞明白这个问题后,牧浩洋不得不承认,印巴冲突绝对是一次意外,连傅秀波都没有及时预料到。
虽然早在二零二二年,黄峙博就做出预测,印巴局势将迅速恶化,而且傅秀波也在当时做出了相应安排,连军备建设都受到了影响,但是随后五年的发展来看,中国的军备建设重点仍然是在应付南海争端,并没有过多的考虑与印度作战,或者说没有把介入印巴冲突当成主要任务。
甚至可以说,直到二零二七年初,都没有人预料到日本与印度会主动挑起战争。
别的不说,牧浩洋在年初获得晋升的时候,就没有人认为南亚局势会迅速恶化,即便是最悲观的预测,也认为印度在二零三零年之后才会打破僵局,因为要到二零三零年,印度才能完全消化与掌握从美国获得的新式装备,完成军事力量的结构化调整,获得迅速击败巴基斯坦的军事力量。
一场意外的战争,对傅秀波的战略规划不但没有产生负面影响,反而使东南亚地区变得更加重要。
战略局面非常明显,美国的封锁战略已经破产,因此肯定会转移重点。
从遏制中国的角度出发,美国的理想选择是抓紧几处战略要点,使中国不得不花费更多的资源保卫海上生命线。
这其中,马六甲海峡显得至关重要。
因此,美国会不遗余力的控制东南亚地区,让中国在印度洋上的扩张失去意义,也让中国不得不首先控制东南亚。
如果在这里爆发几场战争,中国的国力必然会被大幅度削弱。
更重要的是,当中国不得不盯住东南亚的时候,也就无力在其他地区,特别是更加重要的中东挑战美国。
美国将因此获得喘息机会,也将有足够的时间重新构筑针对中国的战略包围圈。
说不定,美国还会趁此机会干掉几个亲华国家,比如出兵伊朗,让中国丧失进入中东地区的桥头堡。
那么,该如何应对呢?
考虑这个问题的时候,牧浩洋注意到,在傅秀波那届中央政府里,文廷贵不是反对者,而是傅秀波的支持者。
虽然在某些政策上,文廷贵有不同的意见,而且一直认为,应该采取比较温和的对外政策,但是在所有重大决策上,文廷贵都是傅秀波的坚定支持者,而且以总理身份,替傅秀波解决了很多问题。
拿这份战略规划来说,文廷贵的影响处处可见。
傅秀波的主张更多的体现在政治、外交与军事上,文廷贵却给了画龙点睛的一笔,即任何战略政策,都要为国家建设、国民经济服务,只有经济得到发展,才能为国家强大打下坚实的基础。
从经济层面上看,不管是在东南亚、还是在南亚,中国的战略都在为发展服务。
这是不可回避的问题,因为中国要想超越美国,首先就得在经济建设上取胜,不然任何扩张性政策都将以失败收场。
更重要的是,只有以经济建设为本,才能在国内得到更加广泛的支持。
任何政策,如果不能得到内部支持,也必然遭到失败!
这个认识,让牧浩洋看得更远。(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起点(qidian.com)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
在这份规划中,核心地区不是南亚,而是台海。
按照傅秀波的判断,中国在发展道路上,有一个十分关键的结点,即国家统一。
在此之前,中国算不上全球大国,最多只是地区头号强国,以及具有基本影响力的全球大国。只有在国家统一之后,才有能力、有资格、有实力对外扩张,也才有机会在全球范围内挑战美国。
按照这个判断,中国必须把战略重点放在台海地区。
这也正是东海战争之后,中国基本国家政策的主要着手点。
到第一次南亚战争爆发,台海局势已经大大缓解,台湾当局不但在军备问题上变得更加理智,还主动发出和解信号。在双方的努力下,黎平寇在二零二四年的亚太经济论坛上与台湾领导人进行了第一次非正式会晤,随后还被邀请前去台北参观园艺博览会。虽然出于政治上的因素,黎平寇谢绝了台湾领导人的邀请,但是这件事情,基本上奠定了台海关系的基本格调。
在很多人看来,两岸将在十到二十年之内实现和平统一。
二零二五年,在岛内的民调中,超过半数的被调查者认为,台湾当局应该积极主动的与大陆改善关系,在原则性问题达成一致之后,应该主动提出和平统一方案,结束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分裂局面。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和平统一的时机已经成熟。
这里面,最关键的就是“原则性问题”。
当时,台湾领导人已经提出,和平统一必须有一个前提,即两岸执政党具有同等的政治地位,由全民选举决定执政权。
这个问题,成为了盘桓在两岸间的一道鸿沟。
在与台湾领导人会晤的时候,黎平寇拒绝了这个要求,而且提出,台湾的政治局势并不稳定,不能确定进行统一谈判时的执政情况,因此不可能提前做出安排,大陆仍然坚持早已提出的基本原则,即给予台湾除外交之外的全部自主权,甚至准许在一段时间内,保持一定规模的武装力量。
可惜的是,台湾领导人并不领情,仍然坚持以全民大选为统一前提。
虽然在此之后,在易援朝干预下,台海局势出现了一些转折,比如易援朝答应在统一的基础上进行全民普选,台湾领导人也做出回应,即台湾将放弃部分自决权,但是在先统一还是先普选的问题上,两岸分歧依然巨大。
显然,和平统一仍然是非常遥远的事情。
即便台海局面已经大为改善,可是从现实利益出发,大陆没有理由放松警惕,更没有理由放弃其他解决手段。
如此一来,南海问题成为新的关键点。
东海战争后,日本干预台海的可能性大大降低。在中日停战协议中,日本承诺不干预台海事务,而且以白纸黑字的方式确认了下来。如果日本违背承诺,等于破坏停战协议,而中国将据此对日本进行军事打击。在本土安全得不到保证的情况下,日本没有任何理由为了台湾与中国开战。
此外,美国在台湾的影响力也大大降低。
从日本撤军后,美国离台湾最近的军事基地在菲律宾,而由美国直接控制的军事基地则在关岛。随着美国军事介入的能力降低,对台海的影响力也随之降低,很难阻止大陆用武力实现统一。
可以说,台海问题的主动权已经掌握在大陆上手。
问题是,如果被迫通过武力实现统一,首先就得消除侧翼威胁。东海战争,已经解决了一个方向上的威胁,而在另外一个方向上,安全保证依然不太可靠,南海争端很有可能对台海局势产生影响。
按照傅秀波的判断,只要解决了南海争端,和平统一就不再是可望不可及了。
说得直接一点,只要控制了南海地区,等于从南北两面包围了台湾,中国海军有足够的能力阻止外来势力干预台海战争,台湾当局将失去第二种选择,只能在大陆的主导下走上和平统一的道路。
事实上,也正是傅秀波的这一战略部署,决定了中国的军事力量建设。
拿海军来说,建造“长江”级航母,主要就是为了解决南海问题,而不是为了在更加广阔的范围内与美国对抗。原因很简单,“长江”级是中型航母,持续作战能力很有限,更加侧重于制海作战,而不是理想的对地打击平台,更适合在离本土较近的地区活动,充当前进打击平台。
空军方面,j-20d项目的顺利实施,也主要为了应对南海争端。说得直接一点,在南海周边地区作战,h-x轰炸机的意义并不大,j-20d这类作战半径在二千五百公里左右的重型战斗轰炸机更有价值。此外,空军高度重视多用途战斗机,用j-22取代j-10、fbc-1等战斗机,也与南海争端有关。
地面部队的调整就更加明显了,成立直接由总参谋部指挥的陆战队,取代陆军的两栖作战部队,就是为了增强越海进攻能力,特别是在小规模战争中,控制局部战场、特别是岛屿战场的能力。如果面向台海,应该加强两栖部队,以提高陆军的作战效率,而不是成立高度独立的陆战队。
了解这些之后,牧浩洋不得不承认,他在总参谋部工作的那几年,基本上都是在按照傅秀波的规划前进,而由他主导的海军装备研制项目,无一例外都受到了约束,只有符合战略发展方向的项目得到了支持。
别的不说,在c2项目上,牧浩洋的主张就多次被黄峙博否决。
虽然在他离开总参谋部之前,黄峙博批准了c2项目,第一种以对地打击为主要任务的攻击性大型核动力航母开工建造,但是也主要受腾耀辉影响,而且与傅秀波制订的战略计划没有多大冲突。
原因很简单,两艘航母足以解决南海争端,c2航母将面对更为广阔的战场。
搞明白这个问题后,牧浩洋不得不承认,印巴冲突绝对是一次意外,连傅秀波都没有及时预料到。
虽然早在二零二二年,黄峙博就做出预测,印巴局势将迅速恶化,而且傅秀波也在当时做出了相应安排,连军备建设都受到了影响,但是随后五年的发展来看,中国的军备建设重点仍然是在应付南海争端,并没有过多的考虑与印度作战,或者说没有把介入印巴冲突当成主要任务。
甚至可以说,直到二零二七年初,都没有人预料到日本与印度会主动挑起战争。
别的不说,牧浩洋在年初获得晋升的时候,就没有人认为南亚局势会迅速恶化,即便是最悲观的预测,也认为印度在二零三零年之后才会打破僵局,因为要到二零三零年,印度才能完全消化与掌握从美国获得的新式装备,完成军事力量的结构化调整,获得迅速击败巴基斯坦的军事力量。
一场意外的战争,对傅秀波的战略规划不但没有产生负面影响,反而使东南亚地区变得更加重要。
战略局面非常明显,美国的封锁战略已经破产,因此肯定会转移重点。
从遏制中国的角度出发,美国的理想选择是抓紧几处战略要点,使中国不得不花费更多的资源保卫海上生命线。
这其中,马六甲海峡显得至关重要。
因此,美国会不遗余力的控制东南亚地区,让中国在印度洋上的扩张失去意义,也让中国不得不首先控制东南亚。
如果在这里爆发几场战争,中国的国力必然会被大幅度削弱。
更重要的是,当中国不得不盯住东南亚的时候,也就无力在其他地区,特别是更加重要的中东挑战美国。
美国将因此获得喘息机会,也将有足够的时间重新构筑针对中国的战略包围圈。
说不定,美国还会趁此机会干掉几个亲华国家,比如出兵伊朗,让中国丧失进入中东地区的桥头堡。
那么,该如何应对呢?
考虑这个问题的时候,牧浩洋注意到,在傅秀波那届中央政府里,文廷贵不是反对者,而是傅秀波的支持者。
虽然在某些政策上,文廷贵有不同的意见,而且一直认为,应该采取比较温和的对外政策,但是在所有重大决策上,文廷贵都是傅秀波的坚定支持者,而且以总理身份,替傅秀波解决了很多问题。
拿这份战略规划来说,文廷贵的影响处处可见。
傅秀波的主张更多的体现在政治、外交与军事上,文廷贵却给了画龙点睛的一笔,即任何战略政策,都要为国家建设、国民经济服务,只有经济得到发展,才能为国家强大打下坚实的基础。
从经济层面上看,不管是在东南亚、还是在南亚,中国的战略都在为发展服务。
这是不可回避的问题,因为中国要想超越美国,首先就得在经济建设上取胜,不然任何扩张性政策都将以失败收场。
更重要的是,只有以经济建设为本,才能在国内得到更加广泛的支持。
任何政策,如果不能得到内部支持,也必然遭到失败!
这个认识,让牧浩洋看得更远。(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起点(qidian.com)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