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节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刘相公反问:“不然能如何哇?”
  言尚愕然。
  刘相公道:“你没有经历过被金陵李氏所压的时期,你自然不知道陛下当年所承受的压力。当年李氏最为煊赫之时,朝堂上八成是他们的声音已不必说,连废立皇帝的事,李家都能做主。
  “这是皇权和世家的争斗啊。陛下的权利时时刻刻被李家威胁,被世家威胁,一个皇帝被架空到这个程度,何人能忍?何况咱们这位陛下,从来就不是任人欺凌的。
  “娶李氏女为后,借长安各世家和李氏周旋,一步步挑拨,一步步打压。发科举,让寒门入朝,断世家垄断之路。二皇子死,断李氏借用血脉统御皇权之路。送幼公主和亲,让李氏在皇室无人可用。
  “收兵权,夺李氏对南方军政的统治权。不断变换将军调任……最后是先后的去世。
  “长达二十年,终将李氏逼回金陵。如今李氏依然是南方世家之首,但也要休养生息,家中连个掌权人都被贬去了岭南。李家前途被断……警示天下世家。如今世家比当年安分了很多,这可都是咱们陛下的功劳啊。”
  刘相公向言尚嘲弄般地撇撇嘴:“就连你,如果不是为了让寒门入局,如果不是为了多加一股势力来和世家对局,你以为你能入朝么?你是不是觉得科举考题很儿戏、很浮华无用,不适合真正选官,选出的都是只会吟诗作赋的文人啊?
  “然而就是这个,都是陛下跟世家争取过来的。”
  言尚无言。
  听刘相公叹息一般的:“你认为陛下错了么?”
  良久,言尚低声:“我怜惜公主不易,然而若是从大局上说,陛下才是正确的。世家已然煊赫太久……若是不加限制,任其发展,恐怕就是党锢之祸,灭国之灾了。”
  刘相公许久没说话。
  因他也出身大世家。
  好一会儿,刘相公才说:“世家是必败的。世家若不败,这局面,就是死局。”
  言尚看自己的老师:“老师也出身世家……竟不站世家么?”
  刘相公负手而立,仰头头顶荫荫高树,哂笑:“言素臣,你是不是以为所有的世家都是蠢货,都看不清局面啊?是不是以为所有的世家都搜刮百姓,不辨是非啊。听过何谓名士么?见过真正的清贵世家么?你对世家的了解,还浅着呢。”
  刘相公顿半晌,说:“你可以多和你的小友韦巨源接触接触。洛阳韦氏,长存数百年,族中从未出过什么宰相,却偏偏能一直保持不败。在为师看来,洛阳韦家比什么金陵李氏,都更为了不起啊。”
  言尚便低声:“学生惭愧。”
  刘相公淡声:“陛下是把旁的皇帝两三代才能完成的事,要在自己一人手中完全解决。你我且看着吧……这些世家趁陛下生病几年,安分了许久,又渐渐嚣张起来了。陛下的打压,还没结束。
  “你可以说咱们这位陛下无情,可以说做帝王并不一定非要绝情……然而有时候绝情,才是对天下最好的。”
  言尚道:“为君者,首先要仁……”
  刘相公:“只是对你所在意的公主不仁罢了。”
  言尚淡声:“却也未见天下多仁,百姓多安居乐业。”
  刘相公好笑地看他:“这不正是你我臣子该为君分忧的么?陛下如今病成了这样……你还让他有精力管太多的,有点太为难一个病人了。”
  许久,言尚也不禁苦笑,承认老师说得对。一代帝王,要断情绝爱,还做的是对天下大局有利的事;纵使他对身边子女不好,可他……到底不是昏君。相反,皇帝将天下局势看得十分清楚。
  天下昏昏,然而天子不昏。
  天子不昏,便是狠了。
  这是十分无奈的一件事。
  言尚只好另说他事:“……可是如今李氏已经被打压回金陵,眼看着短期内也成不了太大气候。我们却仍和乌蛮结盟,我看虽然朝廷中不希望公主再嫁乌蛮的朝臣很多,但真论起战争,八成臣子都是反对战争的。
  “这却是为何?我大魏军队,竟不敌乌蛮小国之兵力么?”
  刘相公道:“确实不敌。”
  言尚惊愕。虽然从几日翻找资料中,他隐隐觉得大魏兵力似乎不像他想象的那般无坚不摧,但是说大魏打不过乌蛮,也太可笑了。
  刘相公看他一眼,就知道他在想什么,道:“不是打不过,如果倾全国之兵,小小一个乌蛮算什么?而是可以不打,为何要开战?素臣,你要知道,战争一旦开始,朝廷各部要承受的压力非比寻常。何况只要战争开始,受苦的都是百姓。”
  刘相公道:“一场战争下来,寻常百姓死多少,世家在其中死多少……我大魏农事为重,不比乌蛮的游牧为生。他们要靠战争来养一国,而我们大魏没必要。结盟,是当时最好的选择。”
  言尚却道:“老师说这些,我自然知道。只是如果我们打得过乌蛮,这些问题都能解决。我所诧异的,是为何我们打不过,或者说要牺牲太大,才能打得过?”
  刘相公回头看他,笑:“这个答案,你来告诉为师。”
  言尚一愣,然后拱手拜,接受了老师这个考验。
  -----
  余下来数日,言尚便不断来往于兵部、鸿胪寺,和中书省之间。兵部本是秦王管的,秦王见太子的人频频来兵部找资料,心里也警惕十分,怕太子是来兵部挖人。
  而言尚话里话外问的都是乌蛮战力,让秦王更是警惕,忍不住多想:为何一直问和乌蛮打仗的问题?难道太子想开战?太子疯了吧,为了一个暮晚摇要开战?
  就连太子都疑惑地找言尚问了话,言尚说是自己老师的考验,太子也跟着半信半疑。
  太子是不愿意暮晚摇去和亲,这一走,就失去了南方以金陵李家为首的世家助力……但如果要打仗,太子也是不愿意的。
  言尚倒是巴不得局势更乱些,太子和秦王互相猜忌,又有各国使臣派人去追慕暮晚摇……这么乱的局势下,和亲一时都是达不成的,给他争取了很多时间。
  而言尚自己不断往返中书省,去回答老师的问题。
  第一日他说:“我大魏兵力弱,是因世家和皇权之争中,双方排除异己,改了边军制度,不断更换将才,致使将军和士兵彼此不熟,毫无合作。打起仗来,自然实力大损。而必须要用自己的人换上世家多年选出的将才,却发现己方不如世家,连战连败。可陛下又不可能重新让世家的将才上位,所以就这般僵持着,等新的将才成长起来。
  “但是边军调动如此频繁,如何才能培养起将才?
  “可是边军调动若不频繁,将才割据一方,又是一乱。如此多方原因下,致使我大魏兵力,竟不如乌蛮。”
  刘相公道:“还有呢?”
  言尚便再去查。
  又过了一日,他来回答刘相公:“我朝兵役极重,边关却战事频繁,防御线过长。防戍本是好事,百姓却被强留以至久戍不归。长期下来,人人避役,不愿主动去从军。且我问了一个叫方桐的卫士,知道他以前也当过兵,他的经历……嗯。”
  言尚想起自己和暮晚摇身边的侍卫长方桐的问答。
  方桐告诉他,在跟随公主之前,他也是军人。然而兵役太重,为了家人,他不得不逃避战事,来长安谋求生路。到了长安,因兵役中而引起的兵士地位低微缘故,长安人瞧不起如他这样当过兵士的,把他当私家役使一样任意打骂欺辱。整个大魏的风气,一时间,竟是以府兵为耻。
  方桐是不断地去参加朝廷办的武考,又不停地走了各方门路,才能到公主身边任职。然而就这样,他为了跟公主去乌蛮,又和家中刚成婚的妻子分离数年,近日一家才团聚。
  想到此,言尚心中低落,知道这又是一个无解的问题。因兵力弱,所以兵役重。而因兵役重,兵士地位低,又导致兵力弱。
  整个制度,都是有问题的。
  可刘相公居然问他:“还有呢?”
  还有什么,导致大魏兵力不如乌蛮呢?
  言尚一趟趟在中书省和兵部之间奔波,他不停地回答刘相公给他的考验问题——
  “老师,我发现朝中因争权夺利,致使老将凋零,新将又不擅兵事。若是有擅兵事的,哪怕频频调动,都可因此而缓。正是因为难以打胜仗,调动才会那般频繁。”
  刘相公叹息:“所以说,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啊。”
  刘相公继续:“还有呢?”
  言尚愣,然后继续去查。
  再告诉刘相公:“因为世间之战,骑兵天下!只要有骑兵在,战争几乎是一面倒。我大魏的骑兵,不如乌蛮。乌蛮常年马上为战,他们的骑兵比我军精良。他们还用了锁甲穿戴在身。战场上,只要我们不能解决骑兵,不能让士兵下马,我们就很难对付骑兵。
  “我去西市问过,去鸿胪寺问过,和各国使臣谈过。我们的马种,其实还可继续改良。我们应学习北方一些小国的养马之术,或者干脆雇佣他们帮我们养马……”
  思路越来越清晰,大魏和乌蛮多年来的问题一道道摊在眼前。
  混乱的局势一点点拨开云雾,变得清晰起来。
  刘相公盯着站在自己书舍中的少年郎,沉默良久,不断为言尚所震撼。
  言尚说的很多,其实早有人跟他这个宰相报过。然而那是兵部那么多人多年的经验,言尚抽丝剥茧,靠自己一个人……竟能推下去。
  言尚聪慧,多思,谦逊温和,人际关系极好……
  因为聪慧多思,所以能够将混乱散开的图纸一一拼到一起,拼出一个真相;因为谦逊温和,所以会向智者讨教,也能拉下架子在胡市和不识字的平民、胡人聊天;因为人际关系好,所以他轻而易举在六部都有朋友,当他需要六部中任何一部的助力,任何一部都有他的朋友帮他开方便之门。
  这么一个人,只有十九岁。
  刘相公盯着年轻的言尚,心中撼动,心想他这个学生,会很了不起。
  各方原因说到此,刘相公认为言尚已经将所有原因说透了。但是,刘相公仍要说——
  “还有呢?”
  他已经不知道还有什么原因能够导致大魏兵力不如乌蛮了,然而他还是要问言尚“还有呢”。
  他想将言尚的心气压一压,不想事事都如言尚的推论那般发展。一个年轻的、才华横溢的人,如果事事都在他的预料中,这于言尚的成长,并非什么好事。
  刚极易折。
  刘相公深知身在政局中的身不由己,他正是要趁这个机会磨砺言尚,不愿自己的小学生被日后越来越深的政务席卷,一把宝刀被生生折断。
  言尚怔愣。
  -----
  言尚并不知道自己已经把所有原因说全了,以为自己真的还有什么疏漏的。他绞尽脑汁,再努力和兵力官吏、市集上的胡人、鸿胪寺中的使臣交流,又不断查找书籍资料,都没有找到更多的原因。
  这于他简直是一种折磨。
  如他这样对自我要求高的人,一件事不能想通,不能理顺,不能让他走下一步……实在是一种煎熬。
  又一日,言尚蹲在胡市,和几位胡人聊天,问起自己派去乌蛮的那些胡人何时才能回来长安。
  言尚一个朝廷官员,还整日没架子地蹲在西市和胡人们聊天,他又面容清隽秀美,说话温声细语,自然很得人的喜欢。胡商们都很喜欢这个整日混在胡市的朝廷官员,告诉他说估计再两日,帮他办事的胡商就能回来了。
  一个胡人操着不熟练的大魏官话,拍胸脯保证:“言二郎放心吧!他们虽然没有赶在年前回来,但也不会远了。我们胡人办事,向来实诚,拿了郎君的钱,就不会骗郎君,会帮郎君办好这事!”
  言尚不管心中如何煎熬,面上总是和气地笑:“那我便静候佳音了。他们一回来,不管什么时候,你们都拿着腰牌来找我。我实在是……对乌蛮太不了解了。”
  众人纷纷安慰言尚。
  和胡人们分开后,言尚漫无目的地在西市继续闲逛,盯着这里做生意的外国人士,他沉思着,到底还有什么原因,能导致大魏不如乌蛮呢?
  -----
  暮晚摇和蒙在石正在西市中逛。
  暮晚摇淡着脸,根本不想和蒙在石多联系。但是她既然给出话说可以让人来追慕她,她就不能总是拒绝蒙在石。
  何况她心有计划,也需要自己和蒙在石的关系一点点好起来。
  蒙在石和暮晚摇骑马而行。
  暮晚摇戴着幕离,蒙在石戴着一张面具。西市混乱的百姓和小贩为二人让路,只因抬头随意一看,都可看出那幕离长至脚踝的女郎一身绫罗,身份必然高贵;而与她并辔而行的高大男人,即使戴着面具,也给人一股强盛威压感。
  前面胡人吵闹,马被堵着走不了路,暮晚摇看得越发不喜。
  暮晚摇不耐的:“看看看,路被堵住了吧!邀我来西市逛什么?热闹不如东市,还乱糟糟的,到处是你们这些外国人士,看着就烦。”
  蒙在石正翻身下马,闻言笑一声,隔着面具和幕离,哂她一眼,道:“你如今脾性,比之前我认识的时候,还要大了。堵个路而已,你竟烦成这样。罢了,我们走另一道吧。”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