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7章 有一个集体就够了
奴隶的安置也就那样,分配到需要的地方再加以监管,至多是浪费一些非主战部队进行监控。
对于非奴隶的群体安置才是最麻烦的事情。
今次汉军席卷大半个徐州,带回的奴隶数量接近二十四万,其中的近八万是属于石碣赵国登记造册的士卒,余下那些是攻破坞堡和城寨的地方豪强。
另有逼近二十二万是自行奔赴和投靠的群体,基本是以宗族形式过来,个人或单个家庭反而是少数。那是因为胡人当道之下,不抱团很难进行生存。
汉部当然不会允许宗族抱团大肆横行,可怎么对其拆分需要看手段,不能在别人主动归附之下使用暴力,要不以后谁还敢前来汉部?
“中原宗族抱团生存是常态。每每是一姓的多少户共建一个坞堡或城寨,吸纳周边非本姓人家成为庄户。”纪昌摇着头,说:“抱团已经成为他们的生存习惯,拆分必将引起激烈反应。”
在先前,汉部其实已经在干拆分宗族的事情,例如进行分批迁徙,同一个宗族的人这里安置一些,另外的几处在安置一些。
一开始的时候那些宗族还没有回过神来,等待醒悟过来先是找官府要求重新安置到一块,官府不答应他们看似没有太激烈的举动,却是会暗地里进行联络。
“已经有发生联络约定日期奔逃的现象。”田朔说的这个还算温和,又说:“甚至发生宗族聚众闹事,大有不答应便要死给我们的看的架势。”
要死给汉部看的是一些老人,他们不会带头对汉部进行暴力对抗,因为他们清楚与军队对抗不会有好下场,可汉部不是号称要恢复强汉吗?那么强汉时期的尊老爱幼还要不要,一些华夏文明的特性还保不保持。
非暴力不合作之类的事情最为麻烦,尤其是不能使用武力强硬镇压,那更是麻烦到了顶天。
“真是贱骨头。”纪昌冷笑:“对胡人他们可不敢撒泼打滚。”
全部都在摇头,却不知道是不赞同纪昌的言论,或是对那些宗族不屑。
“宗族抱团不能发生。”刘彦可不想自己治下被分成无数块,并且不止有这样的麻烦,他说:“这些宗族之所以抱团,是他们需要抱团来抵抗胡人的残暴。我们不是胡人,不会肆意蹂躏他们。”
可以将刘彦的意思有更深的理解,那就是不能让民间存在抱团的情况,抱团就会形成集体,小集体有小要求和诉求,大集体的诉求就更大。汉部现在还有大敌,稍有不慎就是一个覆灭下场,多被牵扯一分就增加一份危险。
“是不能出现这种情况。”纪昌满是严肃地说:“我们承担不起这种现象。”
纪昌在那个“我们”的字眼里加重了语气,在座都不是什么傻瓜,能够听明白。
“我们的治民政策本身就是一个国家行为的抱团模式,像是村庄合作公社就是这种体现,可村庄是由不同地方不同姓氏的人组成,严格受于管控之下,能够为整个汉部进行多种贡献。”桑虞看着众人,笑呵呵地说:“一姓集权形式下的宗族抱团,这种模式的集体注定会充斥着排外性和自私,无论是思考什么都是优先满足于自己,特别是把控宗族的那批长老什么的,想让他们牺牲自己的利益千难万难。”
刘彦举目看向远方,缓慢声道:“诸君应当明白,有我们这么一个集体就够了。”
原本有些紧张的人,一听刘彦那么一讲立刻放松下来。
对啊,他们这些人就是一个集体,汉部发展越是壮大他们的前途越是光明,一个盘子也就那么大,少几个人啃一口他们就能多吃一些,下意识就排斥不是本集体的人来抢食。
那么一刹那,不止一个人表态:“对!不能出现那种状况!”
瞧,这就是人的本能,不止是护犊子,对于利益的争夺更是天性。
【其实无关什么大义之类的玩意,纯粹就是需要与不需要,看得是屁股坐在什么位置之上,再来有自己的理解和立场。】刘彦嘴角勾了起来:【对于我来讲,团结应该团结的人就够了。】
刘彦就知道那么一个宗族势力横行的朝代,权力不下县的社会构造下,一个国家财政崩溃,兵源体系也是完全崩溃,导致国战无财力,军队无兵源,最后这个上亿人口的国家被一个仅有数十万人口的异族所统治和奴役。
对于刘彦而言,已经有一个庞大的集体注定会依附在身上吸血吃肉,偏偏还就不能去进行阻止,毕竟人都是有所欲有所求,不能指望光依靠民族大义什么的就叫人去奉献而没有收获,那是一种极度不合理的现象。
因为不存在赏罚分明而崩溃的集体还少吗?
付出没有回报,那么付出是为了什么?
“分开安置的布置不能中断,必须强硬执行。”纪昌从来就是扮演黑脸的角色,他向刘彦行礼:“君上,此事由职来办。”
刘彦却是摇头。
这么件事情可不好办,一旦一发不可收拾,执行者的脑袋随时可能被砍下来,作为传首四方进行安抚的工具。
“让桓温去吧。”刘彦想了想,又说:“袁乔仍然作为桓温的佐官。”
那一刻,纪昌内心里涌现上来一种叫做安慰的情绪。他当然知道那份职责有多么危险,愿意承担是勇气,是尽到一个臣子的效忠之心。话是那么说,可随时随地会被抛弃的感觉可不好受,身为臣下能够让效忠对象爱护,谁又不希望呢?
既然是高层的聚会,桓温和袁乔自然是没有参加,毕竟他们就是一些刚加入的人。
此时,桓温、袁乔和王坦之正在下密城内闲逛,他们需要充分了解汉部是一个什么样的存在,那没有比亲眼去看更加真实了。
“听闻下密原本是一座破败的城池?”桓温看着整洁并且宽大的街道,再看城内一座又一座排列整齐的房屋:“一点都看不出这里曾经的荒废。”
“中原各地的城池皆是那般模样。”袁乔充满感慨地说:“胡人不善城防战,石碣不允许修缮城池。”
他们倒是想错了,下密原本的主官是晋人,城内或许是荒废与脏乱没有错,可绝对是少有的一座看上去像点样子的城池,起码城墙没有到处的豁口。
“中原就襄国一城算是城?”王坦之不断地张望四顾:“听闻石虎广集民伕又在造城,想建立一座新的国都?”
说的是邺城,石虎征集了数十万人没日没夜地赶工,死伤甚重的代价下邺城已经初现规模。
邺城的城墙十分雄伟,内部大部分的地皮却是作为宫阙用地,仅是留下部分区域作为民宅。石虎造邺城当然是为了享受,他还特别允许羯人之中的一些家族在邺城有自己的土地,府邸房屋什么的当然是自己建。
要是没有出错的话,邺城会越建越大,导致后面成为一座拥有三十来万人口的城市,里面的人口构造当然是羯人居多,再加上羌族与氐族的达官贵人,少量特别允许被居住进去的晋人。能够住进邺城的晋人肯定也是显贵,例如那些大儒和一些早就投靠胡人的将校之类。
王坦之说石虎要建造新国都的说法存在错误,石虎可没有想要迁都,邺城的存在就是为了享乐。
“下密这边是一个大军营,看到那个人没有?”袁乔用眼神示意,前方不远处有一名身穿校尉级别甲胄却亲自带人巡逻的人。他压低声音说:“此人该是王朴?”
“战败归降的那个王朴?”桓温眼睛看过去,恰好王朴视线也移过来,两人来了个对视。他主动将目光移开,同样压低声音:“此人窜起速度很快。”
王朴投降之后是被当做新附军使用,与邓恒的战事中立下大功勋转正为战兵部队的军侯,现在却已经是战兵部队的校尉?
“始终是低人一等。”王坦之年纪轻,说话没有顾忌:“要不怎么都是堂堂校尉了,还敢亲自率队巡逻的事情?”
这一下桓温和袁乔都是苦笑。要说低人一等什么的,他们也不会好到哪去,谁让是强行被扣留。
王坦之是在被扣留之前抢先表示投奔,会这样当然是长江以南的王氏家族有所安排。他不止是带来了桓温和袁乔的家人和亲戚,还从王家那里带来不少文士,甚至连他自己的妾室都带了过来。
十三岁有妾室?这个可没有什么好奇怪的地方,汉家苗裔的贵族虽说二十岁才行冠礼,行冠礼之后才能娶妻,但行冠礼之前没规定不能纳妾啊!
那一边王朴已经在靠近,他会亲自率队巡逻可没有什么低人一等的说法,纯粹就是有着强烈的上进之心。
能者上,无能者下,汉部的阶级可不是一成不变,想要成为人上人只有努力、努力、再努力!
事实上汉部内部构造就是那个样子,第一批的部众基本皆为逃亡之人,纪昌也是被俘获归顺,谁也别想去笑话谁。大概只有桓温这些从长江以南过来的世家子,过惯了九品中正制下的生活,或是出于自卑什么的,才会有那等想法?
对于非奴隶的群体安置才是最麻烦的事情。
今次汉军席卷大半个徐州,带回的奴隶数量接近二十四万,其中的近八万是属于石碣赵国登记造册的士卒,余下那些是攻破坞堡和城寨的地方豪强。
另有逼近二十二万是自行奔赴和投靠的群体,基本是以宗族形式过来,个人或单个家庭反而是少数。那是因为胡人当道之下,不抱团很难进行生存。
汉部当然不会允许宗族抱团大肆横行,可怎么对其拆分需要看手段,不能在别人主动归附之下使用暴力,要不以后谁还敢前来汉部?
“中原宗族抱团生存是常态。每每是一姓的多少户共建一个坞堡或城寨,吸纳周边非本姓人家成为庄户。”纪昌摇着头,说:“抱团已经成为他们的生存习惯,拆分必将引起激烈反应。”
在先前,汉部其实已经在干拆分宗族的事情,例如进行分批迁徙,同一个宗族的人这里安置一些,另外的几处在安置一些。
一开始的时候那些宗族还没有回过神来,等待醒悟过来先是找官府要求重新安置到一块,官府不答应他们看似没有太激烈的举动,却是会暗地里进行联络。
“已经有发生联络约定日期奔逃的现象。”田朔说的这个还算温和,又说:“甚至发生宗族聚众闹事,大有不答应便要死给我们的看的架势。”
要死给汉部看的是一些老人,他们不会带头对汉部进行暴力对抗,因为他们清楚与军队对抗不会有好下场,可汉部不是号称要恢复强汉吗?那么强汉时期的尊老爱幼还要不要,一些华夏文明的特性还保不保持。
非暴力不合作之类的事情最为麻烦,尤其是不能使用武力强硬镇压,那更是麻烦到了顶天。
“真是贱骨头。”纪昌冷笑:“对胡人他们可不敢撒泼打滚。”
全部都在摇头,却不知道是不赞同纪昌的言论,或是对那些宗族不屑。
“宗族抱团不能发生。”刘彦可不想自己治下被分成无数块,并且不止有这样的麻烦,他说:“这些宗族之所以抱团,是他们需要抱团来抵抗胡人的残暴。我们不是胡人,不会肆意蹂躏他们。”
可以将刘彦的意思有更深的理解,那就是不能让民间存在抱团的情况,抱团就会形成集体,小集体有小要求和诉求,大集体的诉求就更大。汉部现在还有大敌,稍有不慎就是一个覆灭下场,多被牵扯一分就增加一份危险。
“是不能出现这种情况。”纪昌满是严肃地说:“我们承担不起这种现象。”
纪昌在那个“我们”的字眼里加重了语气,在座都不是什么傻瓜,能够听明白。
“我们的治民政策本身就是一个国家行为的抱团模式,像是村庄合作公社就是这种体现,可村庄是由不同地方不同姓氏的人组成,严格受于管控之下,能够为整个汉部进行多种贡献。”桑虞看着众人,笑呵呵地说:“一姓集权形式下的宗族抱团,这种模式的集体注定会充斥着排外性和自私,无论是思考什么都是优先满足于自己,特别是把控宗族的那批长老什么的,想让他们牺牲自己的利益千难万难。”
刘彦举目看向远方,缓慢声道:“诸君应当明白,有我们这么一个集体就够了。”
原本有些紧张的人,一听刘彦那么一讲立刻放松下来。
对啊,他们这些人就是一个集体,汉部发展越是壮大他们的前途越是光明,一个盘子也就那么大,少几个人啃一口他们就能多吃一些,下意识就排斥不是本集体的人来抢食。
那么一刹那,不止一个人表态:“对!不能出现那种状况!”
瞧,这就是人的本能,不止是护犊子,对于利益的争夺更是天性。
【其实无关什么大义之类的玩意,纯粹就是需要与不需要,看得是屁股坐在什么位置之上,再来有自己的理解和立场。】刘彦嘴角勾了起来:【对于我来讲,团结应该团结的人就够了。】
刘彦就知道那么一个宗族势力横行的朝代,权力不下县的社会构造下,一个国家财政崩溃,兵源体系也是完全崩溃,导致国战无财力,军队无兵源,最后这个上亿人口的国家被一个仅有数十万人口的异族所统治和奴役。
对于刘彦而言,已经有一个庞大的集体注定会依附在身上吸血吃肉,偏偏还就不能去进行阻止,毕竟人都是有所欲有所求,不能指望光依靠民族大义什么的就叫人去奉献而没有收获,那是一种极度不合理的现象。
因为不存在赏罚分明而崩溃的集体还少吗?
付出没有回报,那么付出是为了什么?
“分开安置的布置不能中断,必须强硬执行。”纪昌从来就是扮演黑脸的角色,他向刘彦行礼:“君上,此事由职来办。”
刘彦却是摇头。
这么件事情可不好办,一旦一发不可收拾,执行者的脑袋随时可能被砍下来,作为传首四方进行安抚的工具。
“让桓温去吧。”刘彦想了想,又说:“袁乔仍然作为桓温的佐官。”
那一刻,纪昌内心里涌现上来一种叫做安慰的情绪。他当然知道那份职责有多么危险,愿意承担是勇气,是尽到一个臣子的效忠之心。话是那么说,可随时随地会被抛弃的感觉可不好受,身为臣下能够让效忠对象爱护,谁又不希望呢?
既然是高层的聚会,桓温和袁乔自然是没有参加,毕竟他们就是一些刚加入的人。
此时,桓温、袁乔和王坦之正在下密城内闲逛,他们需要充分了解汉部是一个什么样的存在,那没有比亲眼去看更加真实了。
“听闻下密原本是一座破败的城池?”桓温看着整洁并且宽大的街道,再看城内一座又一座排列整齐的房屋:“一点都看不出这里曾经的荒废。”
“中原各地的城池皆是那般模样。”袁乔充满感慨地说:“胡人不善城防战,石碣不允许修缮城池。”
他们倒是想错了,下密原本的主官是晋人,城内或许是荒废与脏乱没有错,可绝对是少有的一座看上去像点样子的城池,起码城墙没有到处的豁口。
“中原就襄国一城算是城?”王坦之不断地张望四顾:“听闻石虎广集民伕又在造城,想建立一座新的国都?”
说的是邺城,石虎征集了数十万人没日没夜地赶工,死伤甚重的代价下邺城已经初现规模。
邺城的城墙十分雄伟,内部大部分的地皮却是作为宫阙用地,仅是留下部分区域作为民宅。石虎造邺城当然是为了享受,他还特别允许羯人之中的一些家族在邺城有自己的土地,府邸房屋什么的当然是自己建。
要是没有出错的话,邺城会越建越大,导致后面成为一座拥有三十来万人口的城市,里面的人口构造当然是羯人居多,再加上羌族与氐族的达官贵人,少量特别允许被居住进去的晋人。能够住进邺城的晋人肯定也是显贵,例如那些大儒和一些早就投靠胡人的将校之类。
王坦之说石虎要建造新国都的说法存在错误,石虎可没有想要迁都,邺城的存在就是为了享乐。
“下密这边是一个大军营,看到那个人没有?”袁乔用眼神示意,前方不远处有一名身穿校尉级别甲胄却亲自带人巡逻的人。他压低声音说:“此人该是王朴?”
“战败归降的那个王朴?”桓温眼睛看过去,恰好王朴视线也移过来,两人来了个对视。他主动将目光移开,同样压低声音:“此人窜起速度很快。”
王朴投降之后是被当做新附军使用,与邓恒的战事中立下大功勋转正为战兵部队的军侯,现在却已经是战兵部队的校尉?
“始终是低人一等。”王坦之年纪轻,说话没有顾忌:“要不怎么都是堂堂校尉了,还敢亲自率队巡逻的事情?”
这一下桓温和袁乔都是苦笑。要说低人一等什么的,他们也不会好到哪去,谁让是强行被扣留。
王坦之是在被扣留之前抢先表示投奔,会这样当然是长江以南的王氏家族有所安排。他不止是带来了桓温和袁乔的家人和亲戚,还从王家那里带来不少文士,甚至连他自己的妾室都带了过来。
十三岁有妾室?这个可没有什么好奇怪的地方,汉家苗裔的贵族虽说二十岁才行冠礼,行冠礼之后才能娶妻,但行冠礼之前没规定不能纳妾啊!
那一边王朴已经在靠近,他会亲自率队巡逻可没有什么低人一等的说法,纯粹就是有着强烈的上进之心。
能者上,无能者下,汉部的阶级可不是一成不变,想要成为人上人只有努力、努力、再努力!
事实上汉部内部构造就是那个样子,第一批的部众基本皆为逃亡之人,纪昌也是被俘获归顺,谁也别想去笑话谁。大概只有桓温这些从长江以南过来的世家子,过惯了九品中正制下的生活,或是出于自卑什么的,才会有那等想法?